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专家学者

首页 > 研究员 > 详情

姓名:王俊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0年3月

进院时间:2009年7月

民族:汉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历:博士

职称:研究员

职务: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主任

研究方向:中国周边战略与全球战略、东北亚地区安全、朝鲜半岛问题

其他职务:中国社科院重点学科“中国周边外交”主持人(2017.1-2023.12);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周边战略”首席研究员(2020.1-至今);亚太学会常务理事(2020.1-至今);“中韩关系未来发展委员会”中方委员(2021.08-2022.09);国家社科基金某重大课题项目首席专家(2022.11-至今)

  

主持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


学术活动情况:

多次接受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湖北卫视等国内媒体采访。也多次接受美国、韩国等海外媒体采访。曾应约在多所高校与相关政府部门就有关问题举行讲座。多次应邀赴美国、韩国、朝鲜、日本、俄罗斯、蒙古、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缅甸、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参加实地调研或国际会议,并多次做主旨发言。


奖励情况:

2025年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称号。

2021年获“中国社科院第七届优秀青年”称号。

2020年入选第五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8年获共青团中央“优秀兼职干部”称号。

另外,获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研究报告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多项三等奖。

 

当前研究方向:中国周边战略与全球战略、东北亚地区安全、朝鲜半岛问题 


学术著作:

1、专著:《大变局时代东北亚区域安全理论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

2、专著:《变革时代的中国角色: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7月版;

3、合著(王俊生、李天国):《朴槿惠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版(韩语版于2020年在韩国경지출판사出版);

4、专著:《朝核问题与中国角色:多元背景下的共同管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繁体字版于2010年9月于台湾渤海堂文化公司出版);

  

学术理论文章:

一、中国周边战略与全球战略

1、《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亚太地区秩序重塑》,载于《当代世界》2025年第4期;

2、《亚洲秩序构建研究的进展与方向》,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5年第1期;

3、《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进展、启示与深化路径》,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24年第6期;

4、《中美安全秩序观的差异与亚洲安全秩序构建》,载于《东北亚论坛》2024年第5期;

5、《国际地位的他者认可为什么重要——兼论中华民族复兴如何获得国际认可》,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6、《中美在中国周边竞争对中日韩合作的影响》,载于《日本学刊》2023年第2期;

7、《以正确义利观指导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载于《中国发展观察》2023年第2期(第二作者为田德荣);

8、《从朝贡体系到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地区秩序的百年重构》,载于《云梦学刊》2023年第1期;

9、《正确义利观与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与实践》,载于《太平洋学报》2022年第7期(第二作者为田德荣);

10、《亚洲秩序构建与中国角色:以权力分享为框架》,载于《俄罗斯学刊》2022年第3期;

11、《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载于《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8期;

12、《论中美“关系危机”》,载于《国际观察》2020年第4期(第二作者为田德荣);

13、《整体性合作理论与中国周边合作》,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14、《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机遇》,载于《红旗文稿》2019年第7期(第二作者为秦升);

15、《美国智库视角下的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载于《东北亚学刊》2019年第2期;

16、《美国智库运行模式及其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启示》,载于《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Z2期。

17、《重塑战略重心: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周边外交》,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2期;

18、《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概念、内涵、路径》,载于《国际关系研究》2016年第6期;

19、《中美何以能和平共处?——英德、美苏关系的历史启迪》,载于《国际展望》2016年第2期;

20、《大国崛起:对外战略方针上的历史经验及启示》,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第5期;

21、《“一带一路”与中国新时期的周边战略》,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22、《中国全球角色的确立——兼评<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载于《太平洋学报 》2014年第5期。

23、《中国周边战略建构:环境·目标·手段·能力》,载于《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24、《中美“信任赤字”问题再探:以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战略布局为视角》,载于《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

25、《战略环境变迁与国家利益界定:中国国际角色的思维革新》,载于《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26、《世界大国与战略环境:中国国际角色的新课题》,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主要内容被刊登于 Geopolitics on Chinese Terms, in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Pp7-8.

27、《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演进机理分析》,载于《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为第二作者)


二、东北亚地区安全

1、《动荡变革期的东北亚地缘政治发展趋势研究》,载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2、《美日和美韩同盟:“弱军事化”为导向的考察》,载于《云梦学刊》2021年第5期;

3、《新冠疫情与东亚区域合作》,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20年第3期;

4、《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争论、共识及超越》,载于《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4期;

5、《东北亚安全秩序的悖论与中美双领导体制的未来》,载于《当代亚太》2019年第2期;

6、《“一带一路”缓解东北亚安全困境:可行性及其路径》,载于《国际安全研究》2018年第2期;

7、《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以信任均衡建设为路径的探索》,载于《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8期;

8、《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构建:如何从不可能到可能?》,载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9、《东北亚安全环境的变化:以区域内双边安全关系为视角》,载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

10、《“安全困境”的形成与缓解——以冷战后东北亚安全为例》,载于《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期。

11、《中美双领导体制与东北亚安全:结构失衡与秩序重建》,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4期。

12、《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2期。

 

三、朝鲜半岛问题

1、《大国博弈下朝鲜半岛地缘政治与安全结构分析》,《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5年第3期; 

2、《拜登政府的朝核政策:目标与手段的异化》,载于《当代美国评论》2023年第2期;

3、《尹锡悦政府时期半岛局势走向与中韩合作紧迫性》,载于《东北亚学刊》2023年第1期;

4、《拜登政府时期朝美对话前景与中国角色分析》,载于《东北亚学刊》2022年第2期;

5、《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朝鲜半岛局势走向》,载于《东北亚学刊》2021年第5期;

6、《处于转折期的朝鲜半岛:国际合作与中国角色》,载于《东北亚学刊》2020年第2期;

7、《建交以来的中韩关系:动力、机遇与挑战》,载于《云梦学刊》2019年第5期;

8、《朝美峰会:动力、障碍与出路》,载于《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9年第4期;

9、《美国特朗普政府视角下的对朝政策:多元背景下的基本共识》,载于《东北亚论坛》2018年第4期;

10、《新时代中美合作解决朝鲜半岛问题:背景、条件与对策》,载于《统一战线研究》2018年第4期;

11、《从历史经验看文在寅政府时期韩朝和解的前景》,载于《东北亚学刊》2018年第3期(第二作者为葛小辉)

12、US-China Cooperation Vital for the Success of Trump-Kim Summit, Atlantic Council, June 11, 2018.

13、Addressing North Korea Requires a Joint U.S.-Chinese Effort, The National Interest, April 15, 2018.

14、《“双轨制”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内涵与路径》,载于《战略决策研究》2017年第5期;

15、《面对朝鲜半岛局势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载于《东北亚学刊》2017年第3期(全文被《理论参考》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6、Navigating Turbulence: China’s Approach to North Korea’s Nuclear Tests, Global Asia, Mar 24, 2017

17、《认清在韩部署“萨德”的危害,应采取精确反制手段》,载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8、《联合国安理会第2270号决议与中韩关系新课题》,载于《东北亚学刊》2016年第5期;

19、《中朝“特殊关系”的逻辑:复杂战略平衡的产物》,载于《东北亚论坛》2016年第1期(被《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

20、《新时期发展中韩安全合作的意义、障碍与方向》,载于《东北亚学刊》2016年第1期;

21、《1979~2012年中国有关朝鲜半岛问题的研究状况———基于“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分析》,载于《当代韩国》2014年第2期。

22、《冷战后中国的对朝政策:美国的解读与分歧》,载于《东北亚论坛》 2013年第4期。

23、《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战略缺失与敌意螺旋的形成》,载于《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9期。

24、《“第三条道路”与朴槿惠政府对朝政策走向》,载于《当代韩国》2013年第1期。


四、“三报一刊”文章

1、《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开辟区域合作新范式》,《光明日报》2025年6月4日;

2、《构建高标准自贸区、与世界合作共赢》,《光明日报》2024年7月20日;

3、《中国新能源产能助推全球碳减排及绿色转型发展》,《光明日报》2024年4月30日;

4、《中国的发展中国国家身份事清理直》,《光明日报》2023年8月3日;

5、《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光明日报》2023年4月26日;

6、《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模式》,《光明日报》2022年12月23日;

7、《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光明日报》2022年5月20日;

8、《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光明日报》2022年2月28日;

9、《如何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浪潮中拔得头筹》,《光明日报》2021年9月4日;

10、《携手抗疫,中日韩命运与共》,《光明日报》2020年3月2日;

11、《见证朝鲜半岛新变化》,《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9日;

12、《中国外交情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光明日报》2018年1月23日;

13、《“萨德”给不了韩国安全感》,《经济日报》2016年8月4日;


五、入职前的部分学术理论文章

1、《“国际危机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一项概念史的考察》,载于《浙江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03期 。(第一作者)

2、《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及特点分析》,载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载于《外交评论》2008年第1期。

4、《中韩在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共同立场和相互协调分析》,载于《当代韩国》2018年第1期。

5、《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原因分析》,载于《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6、《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科学人文主义范式与中国国际关系学》,载于《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2月(总第137期)刊用。

7、《实证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六、入职以来的其他署名文章(2500字以上)

在《世界知识》、《中国日报》、《对外传播》、《时事报告》、《两岸关系研究》、《区域与全球发展》、《领导科学》、《中国报道》、《环球时报》等发表署名文章有100多篇,累计超过35万字。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