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活动

李向阳:以创新工程为契机建设跨学科综合性智库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2-07-17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方筱筠

  嘉宾介绍:李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

  教育背景:1979-1983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荷兰蒂尔堡大学进修。

  工作经历:1983-1985年:河南银行学校任教;1988-2009年: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09-2011年: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2011.12-现在: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李向阳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哲 摄


  以改革为导向 实现科研创新和体制创新

  记者:李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2011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12月份,在亚洲与太平洋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这是社科院在实施创新工程后成立的首批跨学科、综合性、创新型学术思想库和新型研究机构。请李院长给大家介绍一下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成立至今的总体工作情况。

  李向阳:我院工作的基本方向是围绕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的创新工程,以改革为导向,实现科研创新和体制创新,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整个工作。但是我们跟其他研究所还有一些不同之处,那就是我们面临着机构改制的问题。因为原来的亚太所研究范围只限于中国周边,现在要逐渐扩展到全球综合性的跨学科问题,所以我们的研究室都在进行重大调整,现在的研究机构大致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原有亚太所的研究室。比如亚太政治、亚太社会文化、亚太安全外交,这些都继续保留。第二类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比如原来的区域合作,增加了全球治理的功能。原来的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扩展到整个中国对外战略。第三类是我们新组建的研究室。包括大国关系、新兴经济体、地区冲突研究室,以及中国周边环境监测实验室等。所以除了从体制机制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外,我们的机构也在进行调整,以适应全球战略研究的需要。

  这三类研究室完成之后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括中国周边,也包括全球的重大问题。同时我们的学科布局还要跟社科院国际片的其他研究所形成互补。我们所做的工作并不取代其他研究所的工作,但又要符合亚太与全球战略院的基本要求。

  记者: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李向阳:全球战略院的定位是跨学科、综合性的智库,因此学科设置及未来的研究要充分体现这一特征。

  从学科上来看,我们现在有很多研究室。以新设置的研究室为例,像大国关系、新兴经济体的研究都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和某一个区域。同时,针对中国的对外战略我们设置了专门的研究室,这在其他研究所也是没有的。

  完善量化考核体系 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记者:一个单位的重组,管理方面肯定要面临很多改革和创新,您能否谈谈这方面经验?

  李向阳:从过去半年多的运行来看,我们在管理层面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内部优胜劣汰机制。为此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去年的10月份开始,制定了量化指标考核体系。

  记者:您说的是不是创新工程的指标考核体系?

  李向阳:对。跟其他单位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把各项科研工作进行分解、量化之后,在考核中增加了一个特殊的考核标准,即分为基础分值和附加分值。中国社科院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智库,与其他智库相比,必须有基础理论做支撑,所以基础分值考核的重点是学术论文、专著、要报,这是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必须要做的事情。除此之外,接受媒体采访、参加学术会议、对外学术交流、研究生教育等都属于附加分值。两者的关系是如果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或是达不到标准,后者分数再高都没用,它们是1跟0的关系。这样就保证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够在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应用对策,发挥智库功能,这样才能突出社科院的智库特色。而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将成为我们下一步进入创新岗位,以及退出创新岗位的主要标准。

  记者:考核体系里的期刊是否也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呢?

  李向阳:对,在我们制定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中,对核心期刊进行了严格的分类,共分为四大类。我们参考的主要是大家公认的刊物划分标准,包括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知网,还有我们社科院文献中心所作的刊物排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青年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

  记者:新成立的单位,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我们一方面可以从外面引进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还要靠自己培养人才。请问李院长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贵院有什么计划?

  李向阳:人才队伍建设第一是要用好人才;第二,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包括博士后、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等等;第三,利用创新工程的政策,临时聘用外来人员参与到我们的科研项目中。要用好人才,最关键的是有良好的用人机制。用人机制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优胜劣汰,这里面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比如职称。尽管实施了创新工程,但科研人员仍然看重原有的职称评定体系。我们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打破资历界限。因为原有的亚太研究所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职称压力非常大。目前,我们有近20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同志在中级职称岗位上,而高级职称已接近满员。为此,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我们力求弱化年限、资历因素,强调以学术成果为导向。

  此外,鉴于以青年人员为主的特征,我们在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岗位大胆任用青年同志。现在我院绝大多数研究室主任都在四十岁上下。人才使用目标是多出成果,我们在2012年进入创新工程岗位的竞聘过程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即以科研成果为导向,来决定进入创新岗位的基本标准。在第一轮进入的50%创新岗位中,三分之一到40%属于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创新岗位的选择过程中,基本上打乱了原来的资历,这就为青年人员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我们也希望下一步更多的引进全球战略方面的人才,因为我们原有的人才是以亚太问题研究为主,今后人才引进将更多的侧重于全球战略的研究。短时间内在人员结构还不能完全调整到位的情况下,下一步将更多的借助于第三种方式,即外聘人员参与到我们的科研项目中。2012年我们已经开始引进、临时聘用外单位人员,如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人员参与到我们的科研项目中来。

  经费支出必须与科研活动相对应

  记者:创新工程实施的新用人机制,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创新工程还开展了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向阳:这是创新工程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资金的管理上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都是通过传统的报票方式来支出科研经费,现在按照创新工程的要求,直接支出要做到真实化,间接支出要做到规范化,创新经费应真正用于科研活动本身。要适应这一要求,需要在管理上做出重大调整。因为新经费拨下来到现在才两个月,所以我们还在不断摸索。比如项目组举行的会议,他们的会议支出是否合理,这就需要事先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会议宗旨、计划,会议结束之后需要对会议的成果做出介绍。这样就有助于保证学术会议这类科研活动是真实的、规范的。外出调研也是一样,调研回来之后必须对调研成果做出汇报,证明这项活动是真实的。反之,如果经费支出与科研活动出现脱节,财务管理必然会出现问题。

  科研成果要提升“四个影响力”

  记者: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成立才6个月,能否介绍一下贵院今后的发展规划?

  李向阳:总体来说我们还处在探索过程中。在成立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时,我们就提出在未来的管理体制下,科研方面要多出成果、多出人才,这是最重要的目标。在科研成果方面,我们提出了四个影响力:

  一是学术影响力。正如刚才提到的,社科院作为一个智库,跟其他智库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要有基础理论做支撑,所以我们在对人员的考核过程中,把学术论文、专著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要确立在学术界的地位,另一方面为研究人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奠定基础。研究人员不做基础理论研究,长此以往应用对策研究就会变成无本之木,因此要保持可持续性科研工作的发展,应用对策研究就要和学科建设相结合。

  二是决策影响力。作为智库最重要的是决策影响力,它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类就是通过中国社科院的要报系统,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我们的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第二类是鼓励研究人员参与到各个部委的政策咨询活动中去;第三类是做一个国际战略研究报告系列,每月两期,我们从5月份开始已经出了3期,针对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大问题,反映我们全球战略院的研究成果,通过多重成果形成具有决策影响力的成果体系。

  三是国际影响力。作为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机构来说,国际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扩大中国学者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研究机构没有国际影响力是不行的。为此要把研究人员的成果更好、更快地介绍到国外去。比如我们跟出版社合作,将课题组关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评估定期翻译成英文对外发行;我们也鼓励研究人员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鼓励研究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外知名研究机构进行合作;通过建立英文网站,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此外,我们还在筹备一本英文期刊,这也是全球战略院成立时院党组批准的,即《Journal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中国对外政策)》。通过以上方式,来扩大全球战略研究院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一个就是社会影响力。作为政府的智库,我们有义务宣传党和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媒体向公众宣传和解读对外政策。二是通过皮书系列对一段时间内的国际重大问题进行总结,比如我们之前出版的每年一本的《亚太蓝皮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会出版一本新的、符合全球战略院定位的皮书,目前还在筹建过程中。未来《亚太蓝皮书》还会继续保留,因为它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品牌地位,在去年全国皮书系列的评比中,《亚太蓝皮书》还获了奖。

  我认为一个机构要想发挥好智库的功能,需要有产生多重功能的科研成果,而这几种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补充,互为一体的。

  记者:好的,谢谢李院长!祝愿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今后能够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