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论文

尼泊尔共产党(毛派):从丛林走向议会

作者:王伟&蓝建学 来源:《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时间:2007-01-01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尼泊尔共产党(毛派)一直是影响尼泊尔政局的关键因素。军力与战术的综合运用、王室与政党的明争暗斗和社会治理的失败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尼共(毛派)的壮大与发展。借助贾南德拉国王亲政的政治风波,尼共(毛派)成功实现策略调整和战略转型,正逐步成为一支合法的、能与政府平起平坐进行和谈的政治力量,走向以武力为依托的议会民主道路。尼共(毛派)与联合政府能否妥善解决武器处置问题、顺利组成有其参加的新过渡政府、如期选举产生制宪会议,将直接决定尼泊尔政局未来的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尼泊尔共产党(毛派,CPN-M)开始走上武装对抗政府之路。[1]此后尼共(毛派)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左右尼泊尔政局的关键因素。在国际反恐大潮的推动下,尼泊尔政府将其列为“恐怖组织”,毛派主要领导人遭遇红色通缉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毛派只能东躲西藏地开展反政府游击战争。借助2005年2月到2006年4月贾南德拉国王亲政的风波,尼共(毛派)成功地实现了策略调整和战略转型,正逐步成为一支独立、合法的政治力量,与现政府平起平坐进行和谈,走上以武力为依托的议会民主道路,其所处战略形势也日趋有利。不过,迄今为止,尼共(毛派)实质上依然是游离于主流政治之外的反政府武装组织。本文将分析,这一支与当代国际潮流格格不入并且不被外界看好的反政府武装势力,如何得以从无到有、逐步坐大并成为左右波诡云谲的尼泊尔政局的重要力量。
一、吏治腐败与毛派兴起
  1989-1990年,尼泊尔全境爆发大规模的人民运动,比兰德拉国王被迫颁布新宪法,引入多党议会制基础上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在开放党禁的背景下,尼泊尔共产党势力逐步分化成尼共(联合马列)、尼共(马列)和尼共(毛派)等派系,并开始参加议会选举。但是,尼共(毛派)对新政体的种种弊端心存不满,自称要“遵循毛泽东思想”,走武装斗争的道路,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国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尼泊尔“毛派”游击队与中国的任何人或组织均没有任何关联,完全是根据自身需要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特殊的理解与发挥,其“毛派”的命名也完全是自身行为,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1990年尼泊尔开始实行多党民主制后,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和谐民主与经济发展,国家长期处在世界最贫穷国家之列。走马灯似的政党轮换与越来越严重的贪腐现象,令越来越多的尼泊尔人失去信心。作为君主立宪制的支柱之一,多党议会制在尼泊尔的实践中遇到诸多挑战。在政治生活中,各党派往往将一党私利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尽管多党政治获得美国、英国、印度等外部势力的支持,但政党的自私、贪腐、无能和内斗使其成为扶不起的阿斗。在此背景下,出于对封建君主制和贪腐党派政治的不满,1996年2月,尼共(毛派)正式宣布退出议会,毅然与政府决裂,并在普拉昌德(Prachanda)和学者兼政治家巴塔拉伊(Baburam Bhattarai)的带领下,离开首都和大城市,遁入山林占山为王;随后利用民众对现政府腐败无能的不满,逐渐扩大根据地,迅速在边远山区和广大农村扎根,由此开始了10年之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对抗政府的游击生涯。
二、走入山林:毛派壮大的背后
  在长达十年的反政府游击战争中,毛派游击队从一支东躲西藏、小打小闹的几百人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到后来控制了全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能随意切断道路交通,对大城市实行军事封锁,在战略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总体态势。目前,毛派至少已在全国75个县中的20个县建立了人民政府,其影响力则辐射到40多个县份。毛派游击队何以屡禁不绝、屡剿不灭、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军事角度看,政府军不具备消灭游击队的绝对军事实力。关于毛派游击队的军事实力,笔者曾采访过尼泊尔军队和安全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但官方也没有权威和准确的数字。比较可信的估计是,毛派拥有约4万名武装人员和20万人的民兵(准军事)组织,其中有5000-6000名训练有素的“战士”和1.5-2万名战斗力较强的“民兵”。[2]据尼泊尔国王前军事顾问、退役中将沙阿(Vivek K.Shah)判断,要想靠军事手段剿灭毛派游击队,至少需要20万正规军,而尼泊尔全部军队和警察加在一起也只有十多万人。尼泊尔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5%,山高林密的地形尤其适合游击战。在战术上,毛派游击队以根据地为依托,采取化整为零、打了就跑的游击策略,令政府军十分头疼。长期以来,政府对毛派的军事打击断断续续,起初将其暴力活动视为“治安问题”,只动用警察部队,结果常吃败仗;后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军队也参加了作战,但始终没取得大的战果。双方时而作战,时而谈判,但大多是出于时局和政治的考虑。在2001年7月被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后,尼共(毛派)更加紧了针对军营、政府部门、警察哨所、政要住地的袭击,使尼泊尔社会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2、从政治层面看,王室和党派的矛盾给了毛派以可乘之机,客观上纵容了毛派的成长壮大。长期以来,尼泊尔各种政治势力尖锐对立,王室与政党明争暗斗,毛派的暴力活动成了王室与党派政府相互牵制、相互指责的把柄。各执政党出于党派私利和挤压王室影响的考虑,并非总是尽全力“反恐”,明里暗里利用毛派反政府武装,以增加同国王周旋的资本(对于这一点,不少党派领导人在2005年5月接受笔者采访时都坦然承认);另一方面,王室也不希望党派政府在镇压反政府武装方面功高盖主,有时也有意无意地在谈和打的问题上放毛派一马,以便给政党安上“反恐不力”的罪名,为自己介入国家政权制造口实。王室与政党之间的相互扯皮,客观上为毛派崛起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空间。
  
  3、从社会层面看,在政治贪腐与经济停滞的形势下,毛派“反贪腐均贫富”的政治主张赢得了穷苦民众的支持。贾南德拉国王亲政期间,王室费用大幅增加,王子婚礼铺张豪华,招致民众普遍不满。贾南德拉不仅本人与数家印度公司生意来往密切,还默许自己的女婿拉贾·辛格关闭国有的“尼泊尔电讯”和印企“联合电讯有线公司”,以便使自己的手机公司可以独霸生意。
  尼泊尔主流政党在贪腐方面也毫不逊色,大部分政党领导人被民众诟病为“争权夺利”、“不愿变革和不可靠的”,有的评论形容他们只是“大王(贾南德拉)之下的众小王”[3]。由于党派轮流坐庄,政权更迭频繁,执政党考虑更多的是党派和个人的眼前利益,使得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导致民众的赤贫状态长期化。
  
  2005-2006财年,尼泊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11美元,增长率仅为2.4%。从90年代初起,尼泊尔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政策,但由于政局多变和基础设施薄弱,收效并不明显。2005年全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59.8 岁,其中男性60.09岁,女性59.5 岁,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女性平均寿命低于男性的国家之一。[4]2005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看,在人类发展指数(HDI)方面,尼泊尔在177个国家中排名第136,在中等发展国家中排名倒数第10;在人类贫苦指数(HPI)方面,尼泊尔在103个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74。[5]据联合国劳工组织统计,迫于生计,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尼泊尔人被贩卖到新德里、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印度城市,其中大部分女性沦为妓女。尼泊尔大多数政治和经济权力控制在富有的、属于高级种姓的婆罗门和刹帝利手中,占人口10%的富人占有将近一半的国民收入。土地对于山国而言属于稀缺资源,但议会调查委员会近期在清查贾南德拉国王资产时发现,国王竟然拥有1700多公顷土地,而宪法规定普通民众最多允许拥有7公顷土地。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派在边远农村地区提出的土地改革等政策主张,能够得到当地贫苦百姓的普遍支持。不少贫民百姓的子女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参加毛派游击队成了无奈的选择。
  
二、国王亲政与毛派出山
  2005年2月1日,尼泊尔政局出现重大变化。贾南德拉国王以首相德乌帕内阁“未能如期举行议会选举”和“反恐不力”为由,解散了执政的四党联合政府而亲理政事,承诺“三年内彻底解决国家的安全稳定问题,而后还政于民”。早已对贪腐无能的党派政治感到厌倦的尼泊尔民众,起初视国王的亲政为一种新政,普遍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违宪与否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重要的是国王的新政能否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给“给国王一次机会”代表了大多数民众的心态。
  
  然而,国王犯了致命的战略错误,在毛派、政党两大势力中,未与其中任何一支形成战略联盟,相反却把党派逼入死角(如取缔政党活动、逮捕政党领导人),也使毛派在国王和党派的尖锐矛盾中看到了彻底改变自己地位的战略机遇。结果,毛派与政党这两股本来敌对的势力结成联盟,加之国王在对付毛派的策略上重蹈单纯依赖军事打击的覆辙,经济上又无任何起色,老百姓得不到任何实惠,“公众的耐心很快就因为局势持续不明朗而消耗殆尽”。[6]在党派联盟和毛派共同组织领导下,普通百姓开始走上街头,形成反国王统治的民众浪潮,王室与党派和毛派的矛盾骤然转化成国王与人民的直接对立,国王的倒台已是势所难免。2006年4月,国王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恢复议会,交出政权,大会党、大会党(民主派)、尼共(联合马列)、人民阵线党、亲善党、工农党和联合左翼阵线等政党组成“七党联合政府”,大会党主席柯伊拉腊(G. P. Koirala)任临时政府首相。
  
  贾南德拉国王从全面亲政到彻底交权,是其自身一系列战略错误和毛派准确把握战略机遇顺势而为的结果,这一结果无疑也激发了毛派复出的信心和斗志。短短十年内,尼共(毛派)从一股由出走的散兵游勇组成的落魄政治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纪律严明、能量巨大的反政府武装组织。国王被推翻的过程客观上放大和宣传了尼共(毛派)对尼泊尔政局的影响力,也为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选择。2001年尼泊尔一家报纸进行的民调显示,仅有9%的尼泊尔人认为“毛派是解决该国问题的最佳选择”,仅1.8%的人愿投票选举他们当政。[7]仅仅过了五年之后,2006年10月27日《加德满都邮报》称,大会党、尼共联、尼共(毛派)将有望平等瓜分过渡立法机构的300个席位,毛派参政呼之欲出。
  
  与七党联盟联手逼宫胜利后,毛派从非法武装一跃成为公开合法的政治力量,为其平等参政铺平了道路,成功地实现了从武装斗争到和平参政的战略转型,势力正逐步渗透到全国。毛派近期宣布,区和村级的“人民法庭”仍将继续履行职能。这样,在国家层面,有七党联盟政府的法律;在地方上,则是毛派的法律说了算。2006年4月以来,七党联盟基本上履行了其与毛派结盟时的承诺,摘掉了戴在毛派头上的“恐怖主义组织”的帽子,取消了针对毛派领导人的红色通缉令,释放并赦免了所有在押的毛派成员,欢迎毛派加入国家政治主流。毛派方面也遵守了停火期限承诺。双方迄今已进行了四轮正式谈判,包括一次普拉昌德和柯伊拉腊的峰会。2006年6月16日,毛派与政党达成“八点协议”,确定了为选举制宪会议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创造适当气氛所必须采取的步骤。此前,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停火的“二十五点行为准则”。
  
三、政坛新博弈:毛派走向议会
  应当看到,毛派与七党的联盟并非有着牢固基础的天然联盟,而是两个对手被一个共同的敌人逼出来的人为联盟。2006年4月逼宫成功后,双方的分歧自然显现。首先,双方的角色关系出现了变化,原来在统一战线中进行合作的盟友转变为政府与反政府军之间的谈判对手。其次,就如何分配因国王淡出而腾出的政治资源,双方展开了新一轮博弈。这场政治博弈将最终决定:(1)尼共(毛派)如何以“独立的民主力量”身份平等参与议会政治;(2)尼泊尔未来将实行何种政体。此轮博弈的程序为:武装人员和武器的处置——组成有毛派参加的过渡政府——制定临时新宪法——产生新议会——选举制宪会议——确定未来国家政体。
  
  由此可见,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是尼泊尔政局关键的大转折时期。在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期内,国家政体、王室命运、毛派出路、政府组成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悬而未决的重大政治问题最终将尘埃落定。目前,影响和谈进程最关键的问题,亦即毛派与主流政党的主要分歧点,是毛派武装的处置问题。双方争论的另一焦点是尼王室的前途问题。
  
  (一)武器处置问题
  
  在毛派未加入前,目前的七党联合政府只是一个“准过渡政府”。根据双方协议,正式的过渡政府应有毛派参与。但是,在毛派参加过渡政府的前提条件上,即毛派武装人员和武器的处置问题上,双方发生了严重分歧。首相柯伊拉腊已明确表示,毛派武装人员与其武器分离,是毛派参加过渡政府的前提条件。大会党(民主派)主席德乌帕也认为,如果毛派武装不能实现人与武器的分离,那么制宪会议的选举就不可能自由和公正地举行。[8]作为对尼泊尔政局影响最大的外部力量,印度和美国也坚持毛派先解除武装,后参加过渡政府的立场。毛派则拒绝单方面交出武装力量,提议毛派武装与政府军合并,一起组成尼泊尔国家军队。从毛派在过去10年的游击战争逐渐壮大的历史来看,武器是他们进行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最大资本,也是他们最后的护身符。
  
  临时政府与毛派在武装问题上的争执,可从双方“关于联合国协助监督尼泊尔各派武装停火等事宜”的不同表述中得到印证。柯伊拉腊首相在2006年7月2日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信中请求,“协助监督毛派武装人员解除武装情况,确保制宪会议选举自由公正;监督以确保尼军队留在军营之内,并不被用以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以保证制宪议会的选举自由公正”。2006年7月24日,普拉昌德致信安南,对柯伊拉腊的部分提法予以反驳和澄清,“‘八点协议’明确规定,‘请求联合国协助管理和监督双方的军队和武器,以确保自由和公正地选举出制宪会议’,现政府在信中的提法明显违反这一协定。事实上仍效忠国王的所谓尼泊尔军队进行民主改革与改造更为重要。任何要求尼泊尔人民解放军(毛派游击队的自称 )在选举前单方面‘放下武器’的言论均是不可想象和不可接受的。”[9]
  双方在武器处置问题上的争论持续了数月之久,成为阻碍和谈进程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关键所在。然而,就在人们为双方能否在此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达成妥协和让步感到忧虑时,形势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发展。2006年11月5日,尼泊尔媒体报道称,毛派与政府均已证实,双方已于当日就武装人员和武器的处置问题达成一致:在联合国的有效监督下,毛派封存所有的武器,武装人员集中在7个营地和21个分营地;政府军封存同样数量的武器,武装人员留在军营里,并确保不被用来反对或攻击毛派。双方同意尽快举行峰会,就武器处置、制定临时新宪法、成立新议会(增设毛派议席)、组成新的过渡政府(有毛派参加)、选举制宪会议等重大问题签署一揽子协议。至于王室的去留,则由全民选举的制宪大会决定。这一最新发展让人们有理由对和谈的前景保持谨慎的乐观,尽管尼泊尔政局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二)君主制的命运问题
  
  关于尼泊尔王室的去留问题,各方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派主张保留礼仪性王室制度,赞成的有美国、印度和尼泊尔大会党等党派;另一派主张废除君主制,彻底实现共和,支持者有尼共(毛派)、工农党等党派。尼泊尔各界盛传印度、柯依拉腊和贾南德拉就交权问题达成秘密交易:作为国王交权的条件,印度和尼泊尔临时政府承诺将支持保留礼仪性王室制度。
  
  虽然各有各的立场,但七党联合政府和毛派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在未来的民主共和体制中不会再有君主的参与。柯伊拉腊政府已承诺于2007年4月举行制宪会议选举,由选举产生的制宪会议决定是保留王室体制还是实现完全的共和,毛派对此也表示接受。不管各派在该问题上博弈的结果如何,延续了230多年的尼泊尔王权走向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在2006年5月18日,议会就通过议案,剥夺了国王的绝大部分特权。
  
  综上所述,尼共(毛派)与尼现政府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妥协、让步、和解将考验双方的诚意与智慧。尼泊尔政局的新一轮博弈注定要经历一个残酷和曲折复杂的过程。
  
四、结论及前景
  历经十年的反政府武装生涯,尼共(毛派)已成功地走出山林,当年的“恐怖组织”和通缉对象如今成了合法的政治力量,由武装斗争走向议会道路,实现了战略转型和策略转变,并在尼泊尔重建未来政治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昔日占山为王对抗政府的“绿林好汉”,如今已成为与政府平起平坐进行和平谈判的座上客,拥兵自重,进可取,退无忧,态势从容。这种从武装斗争到议会道路的战略转型,不论是对毛派本身还是对尼泊尔政局的发展,意义都十分深远。这种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深刻转变,对世界上一些仍饱受反政府武装之苦的国家将产生何种影响,无疑也值得密切关注。
  
  十年来,尼共(毛派)第一次迎来了放弃武装革命、融入国家政治主流的机会。虽然过程将注定是曲折和艰难的,并且充满变数,但和谈的最新进展使人们有理由对毛派和平走上议会道路的前景谨慎乐观。即便和谈失败,毛派也已注定成为赢家,因为现在他们不仅控制了山林,而且已成功地渗透到包括首都加德满都在内的大城市,在许多地方巩固了“人民政权”。尼泊尔政府情报显示,大约有4000名毛派武装人员已经利用停火期间安检松懈的机会进入了首都地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政府单方面释放和赦免了所有被关押的毛派成员,包括涉嫌杀害政府安全人员而被捕的人员,而政府军则根据协议被限制在军营之内,这些举动严重挫伤了士兵的士气,让他们初次感到“像没娘的孩子”。虽然毛派表示要将和谈进行到底,但如果谈判破裂、毛派重启暴力活动,士气低落且不受现政府信任的军队和安全部门届时还能否再次与游击队对阵,前景令人怀疑。不过,如果谈判长时间不能取得突破乃至双方重新反目,其后果就将会比过去十年中任何冲突都严重。正如尼共(毛派)最高领导人普拉昌德在接受外电采访中所言,“如果和谈破裂,尼共(毛派)将不会再回到丛林,而将在首都直接领导全面的人民战争”。
  

 
[1]为行文方便与减少重复,下文中有时将该组织简称为尼共(毛)、毛派游击队、毛派等。
[2]“Himalayan Horrors”, The Economist, Apr. 14, 2005.
[3]Kirsty Hughes, “Nepal: Crisis Coming to a Hea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Sept. 10, 2005, p.4019.
[4]CIA, The World Factbook-Nepal. 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
[5]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 2005, p.221. http:// 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2005.
[6]Mitra and Beth Robertson, “Nepal’s Crisis Deepens”, CSIS Website, September 01, 2005.
[7]“A New Red Army Emerges: Maoist Guerrillas Fight for An Empire”, The Boston Globe,June 24, 2001.
[8]“CA polls impossible before separating Maoists from weapons: Deuba”,nepalnews.com pb Nov 05 2006.
[9]Kantipur Report, “Prachanda writes to UN; Strongly objects to govt UN letter”, KATHMANDU, July 24,2006.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