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论文

部门提前实现自由化及政策

作者:赵江林 张蕴岭 来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开放、竞争与发展��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政策选择》 时间:1998-05-19
  

  第九章

  1997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次提出要在APEC成员中对9个部门提前实施自由化及6个部门进入提前实施自由化准备阶段,这使得中国产业部门发展面临一场新的考验,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国部门提前自由化作出战略性安排,以使其更好地为我国产业发展服务。

  

  一、制约一国部门开放的主要因素

  从国内角度来说,部门开放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一般包括部门自身所具有的竞争能力和关联效应,及部门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政府宏观政策环境。

  1.开放部门(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的比较优势。

  部门自由化意味着部门必须接受国际竞争的考验,这就必须考虑该部门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部门开放是将该部门纳入国际分工和进入国际市场中,国际竞争迫使发展中国家通过该部门的某种比较优势来保持国内市场份额。

  产业比较优势的表现是多重的,可以是产品本身具有的,如该部门的产品具有天然优势,在世界市场占有较高的份额,也可能是价格优势,但最主要的是部门具有的技术(含管理)上的先进性,这是部门具有竞争力的根本。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产业比较优势”仅指相对于其他国而言,开放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它可以是“边际产业”(即其他国家生产成本较高的或已衰退的产业),也可以是“优势产业”(即其他国家还不具备生产能力的新兴产业),当然也包括该国的一般产业。总的说来,部门的比较优势主要指部门所具有的竞争力。

  即使以部门的比较优势或竞争力来选择部门,该部门仍然面临较大的风险。首先,各种保护国内部门的壁垒将被取消。其次,该部门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过去更为激烈。此时国内部门必须与国外部门争夺国内市场,从而使该部门风险增加。这些风险包括:

  (!)国外部门对国内部门构成的威胁。部门开放往往具有长期效应(这是指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该部门具有的竞争力可能是短期的(指市场结构不会发生变化)。国外部门通过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进行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或优质低价的资源(国内部门开放的比较优势从长期看有可能丧失),开拓新产品,从而达到占领国内市场的目的。

  (2)部门开放给相关的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国际竞争的压力迫使与该部门有前向关联的部门不得不接受不利的价格条件,这将减少该部门的利润;如果开放部门失去了竞争优势,相关部门也将处于衰退状态。

  (3)社会问题。竞争失利迫使该部门减员,失业人员增加等。以上说明部门开放是有风险的。从这一角度看,各国也要选择具有竞争力的部门作为先行开放的部门。如美国、日本提出开放汽车、环保部门,澳大利亚、新西兰选择有色金属、木材等部门作为提前实施自由化的部门。

  值得注重的是“产业优势”与“企业优势”的关系。前者代表了一个产业或部门的整体优势,它既分散在该部门的各个企业之中,又建立在该产业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优势基础之上。企业优势有的在于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庞大的无形资产;另一些企业则代表该部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的能力。当这些企业处于分散状态时,还不能反映部门的整体优势。当部门开放时,就需要将企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样才能使产业优势得到保持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企业优势转化为部门优势的主要途径就是组建企业集团,将各个企业优势化为产业优势,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之上,既可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降低国际竞争的风险,又可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欧美的跨国公司和日本的综合商社都是以大企业为核心,进而组织多方企业联合的经济共同体,代表了这些国家某一产业的整体优势,既达到了部门开放的目的,又保持了自身的竞争实力。

  2.开放部门在国际竞争中所具有的资源态势

  与上述相反,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部门也可能被选为开放部门。这主要缘于一国自身存在的资源短缺,如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管理等的缺乏,使得该国作出的一种现实选择。现代国际经济是建立在竞争关系基础之上的,但这并不排除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补关系,因而,无论从资源角度,还是从技术观点出发,各国既有产业优势,同时又存在产业劣势的方面。国内所需要的劣势产业的产品,要么以高昂的代价由国内市场提供,要么通过国际市场获取。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也脱离不开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上的合作,如美国高技术产品也并不完全由自己生产,其中的部分零件也由其他国家来提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推进,哪个国家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哪个国家获取的利益也最大。利用国际市场就是要摒弃那些一切由自己生产的传统观念,充分有效地用好世界市场中的优势资源。目前,APEC一些成员主动开放部分本身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其目的就是如此。

  开放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自然资源互补型,即因缺乏某种自然资源而开放本国的该类部门,如日本开放橡胶产业,新西兰开放渔业;劳动力资源互补型,即因劳动力资源缺乏或劳动力成本过高而开放本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部门;资本互补型,即开放国内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部门;技术或知识互补型,即本国缺乏开发某种技术含量高的力量而开放该部门,如加拿大开放民用航空部门。

  开放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实际上是一种博弈的结果。被要求自由化部门是受益最小的,甚至该部门已没有发展可能性。但与之相关的部门将获得低投入、高收益的效果。因而这种自由化战略是以牺牲局部最小利益,从而获取整体收益最大的战略。同时被要求自由化的部门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不过利用互补性产业关系来选择部门可能仅局限于自然资源和高科技的某些领域,以补充国内产业发展的不足。相对而言,对于劳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只要在整体上与他国产业不存在互补关系,则选择开放的部门范围就很狭小。

  3.开放部门所具有的关联效应大小

  这主要是从国内产业关系角度来考虑的。如果所选部门在产业间具有较强的前向或后向联系,则部门开放对一国产业影响就较大,并且会将该部门所受的国际影响传递到其他相关部门。一般而言,如果一国产业竞争力较弱,则开放关联效应较小的部门较好一些,它对其他产业造成的冲击也弱一些。因而,开放部门的选择往往是在产业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对那些关联度大的部门进行选择。

  由于产业内部各生产阶段、各生产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商品交换,由此形成产业内的部门关联关系。将这种关联关系量化即为产业内贸易量,它表明了产业内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交易频度和交易数量。通过部门自由化,将可能改变开放部门与产业内其他非开放部门的交易规模,由此对整个产业发展的产生影响。如果某部门实施自由化后,能够引起该产业内部部门间交易规模扩大,则对该产业发展越有利,从而达到产业成长的目的。

  产业内不同产品部门开放所引起的关联效应是不同的,选择不同产品部门将产生不同效果,我们可分以下三种情况来分析:

  (1)所选择的开放部门为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初级品为非开放部门。这时,国际竞争给最终产品带来的压力,可以层层传递到国内非开放的相关部门,迫使这些相关部门也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如果发展得好,则产业升级速度将加快,升级质量也将迅速提高。特别是产业链条越长,产业升级的效果也越明显。不过,最终产品部门开放所带来的风险也较大,一旦其他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地进行自我改造,最终产品部门可能对本产业的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需求转向外部,导致该产业内部交易量下降,可能对整个产业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后果。因而对具有后向关联效应大的产业开放应慎重选择,特别是最终产品部门的开放。不过对具有前向联系的产业来说,开放某一类最终产品部门,虽然可能会减少产业内贸易量(因外部产品向国内市场供给增加),但给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要小于后向关联大的产业。

  (2)所选择的开放部门为初级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为非开放部门。这类部门选择往往是出于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考虑,通过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使国内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获取高效低价的资源,达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当然这也需要区分不同的产业关联类型。对于具有前向关联大的产业来说,有利于增加开放国的资源供给,对于具有后向关联大的产业来说,需要开放所有的初级产品部门才能达到开放国的资源供给。不过这类部门开放导致的国际竞争在部门间传导效应不大,故而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

  (3)所选择的开放部门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初级产品为非开放部门。此时中间产品在产业升级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取决于产业链条的长度和它在产业链条上所处的位置。处于靠近下游产品的中间产品所起的产业关联作用就大些,这类部门开放效果更接近于最终产品开放效果。处于靠近上游产品的中间产品,其开放效果更接近于初级产品开放效果。

  根据上述推论,选择最终产品作为开放部门更有利一些。

  除考虑部门因素外,部门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也要考虑进去。

  4.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体系中,无效、无序竞争大大减少,技术创新、产品更新速度快,加上其他较为完备的市场保障机制,使部门开放的风险减少,即使存在较大风险,转移风险的能力也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

  5.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的导向。

  部门开放对一国产业的影响较大,一些国家为保护部分支柱产业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尽可能减少部门开放对该国产业的冲击,如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实施部门开放时就按着产业政策,进行有序开放。由于发展中国家无论在产业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发育程度上,都不可能使部门开放走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的道路,因而必须将部门开放纳入该国产业政策的指导范围之中。

  二、对中国八个部门竞争力的一般分析

  1997年APEC温哥华会议上已确定9个部门提前实施自由化,这九个部门包括:环保技术和服务、能源、医疗器械、玩具、珠宝首饰、化工产品、林产品、渔业及电讯。除环保技术和服务在我国尚未形成一个产业部门外,其他八个产业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一些部门,如玩具产品,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1.中国八个部门国际竞争力

  为说明八个部门产品竞争力,我们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显示的国际竞争力及竞争结构等指标,并采用上述八个部门的的国内相关产业分类的数据进行说明(见表1)。

  

  表1: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部门出口依存度进口渗透率贸易依存度比较优势(1994年)进口品占有率竞争结构国际竞争力

  食品19.9111.0027.13102.949.34出口竞争型0.57

  木制品11.9326.1832.8940.8725.04与进出口竞争-0.82

  家俱166.14-160.23193.539.66出口竞争型6.26

  纸张印刷6.4917.3121.8022.4916.50与进口相竞争-0.52

  文体125.90-123.03148.1911.41与进出口竞争4.62

  石油21.9621.3135.5856.1116.65与进出口竞争0.03

  化学(除医药)17.0521.1032.1157.0718.48与进出口竞争-0.21

  医药5.392.287.4327.112.20与进口不相竞争的0.12

  电子30.9531.4247.5596.2024.29与进出口竞争-0.03

  仪器47.6255.2168.1752.4638.80与进出口竞争-0.5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5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数据计算

  从显示的比较优势指标看,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为家俱、文体用品及食品,电子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开始显现,其余的行业尚不具备比较优势。

  从显示的国际竞争力指标看,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仍为家俱和文体用品,其他产品不具备或只具有微弱的国际竞争力,如电子、仪器、化学品(除医药)、木制品、纸和印刷品等。

  再从竞争结构看(根据出口依存度和进口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行判断),出口竞争型部门为食品和家俱,与进口相竞争的部门为纸和印刷品,与进口不相竞争的部门为医药,其余皆为与进出口相竞争的部门,包括电子、化学(除医药)、文体和木制品。上述竞争结构的含义是,出口部门(出口依存度大于10%和进口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小于10%)指产品外销比例超过进口水平,或产品进口水平较低;进口部门(出口依存度小于10%和进口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大于10%)则与出口部门情况相反,国内部门不能满足其他部门发展需要,需要依靠大量进口;与进出口不相竞争的部门(出口依存度和进口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小于10%)指该部门进出口规模都较小,与进出口相竞争部门(出口依存度和进口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大于10%)则指出口规模较大,进口规模也较大,在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出口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而进口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贸易结构。

  以上只是从一国贸易竞争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这里没有扣除外资企业在该国贸易竞争力中的影响因素。我国对外资企业产品外销比例有明确规定,外资企业必须出口一定比例的产品才可以在国内市场出售其产品。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量已占我国贸易量的39.10%,其中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的31.09%,进口比例为47.66%。外资出口的产品中,如果是技术含量高的则不代表我国国内企业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外资进口规模过大,必然使国内企业产品失去部分销路,又表现为进口品对国内市场的占有,这样上述部门贸易竞争力水平并不能真实地代表我国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具有的竞争力,还需要对我国内资与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得出一些较为可靠的结论。

  2.内资与三资企业的竞争力比较

  在对进口品仍实行关税和非关税调节的情况下,允许外资进入则是打破国内企业长期垄断国内市场的方式之一。目前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尚不能完全在国内市场销售。不过,实行部门自由化战略之后,外资企业将与国内企业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二者的竞争力高低将决定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大小,这里采用“竞争力系数”对二者进行比较。这一系数是指某类企业销售收入的行业比重与总资产的行业比重的比值来表示。其含义为单位资产的产出占有的市场份额,选用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是因为其包涵的内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竞争力系数越大,表明竞争力越强。

  

  

  

  

  

  表2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力系数比较

  

  部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国企与外企差额集体与外企差额国内与外企差额

  食品0.78821.51230.99591.0133-0.22510.4991-0.0174

  林产品0.68531.46191.03760.8741-0.18880.58780.1635

  木制品0.44271.55321.01390.9639-0.52120.58930.0500

  家俱0.61461.16191.06580.8631-0.24850.29870.2026

  纸张印刷0.75391.48111.04560.8252-0.07130.65590.2204

  文体0.59331.00530.88691.1677-0.5744-0.1624-0.2808

  石油1.01971.09451.02850.43030.58930.66420.5981

  化学0.67503.78721.00090.9937-0.31872.79350.0073

  化学(除医药)0.62131.59720.99451.0117-0.39030.5855-0.0172

  医药0.90661.18601.00510.9774-0.07080.20860.0277

  电子0.66761.34110.99981.0004-0.33280.3407-0.0007

  仪器0.56191.23370.79941.5975-1.0356-0.3638-0.7981

  总计0.79951.39180.97551.1231-0.32360.2687-0.147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

  

  从表2中可见,除石油部门外,国有经济其他行业的竞争力系数均低于外资企业。由于石油部门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且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国有经济又长期垄断这一行业,故而其竞争力系数高于外商企业。在其他八个具有竞争性的部门中,国有经济均难以与外资经济相竞争,特别是在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电机、电子和化工行业,国有经济只占据了较小的市场份额。比较而言,除文体和仪器行业外,集体和股份经济在其余六个部门中均比外商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果对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总体比较的话,国内企业竞争力低于外资企业,特别是在食品、文体、化学(除医药)、电子和仪器等行业。内资企业只在其他几个部门比外资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中优势最强的是石油、纸及印刷品、家俱,优势相接近的是化学品(含医药)和木制品行业。总体来看,集体经济的竞争力系数是四大经济类型中最高的,为1.5725,外资为1.1231,股份经济为0.8707,最后是国有经济为0.7995。可见,今后我国参与与外资竞争的可能主要为集体经济和股份经济。

  在APEC提前实施自由化的9个部门中,目前我国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竞争力状况(见表3),一是我国国内产品竞争力尚不如外资企业或进口品的部门,如化学品、电子和仪器行业,这类部门开放后国内市场有可能为外来品所垄断,特别是在一些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所掌握的电子产品上,国内市场为外来品垄断的可能性就更大。对于化学品部门还要按不同产品进行分析,诸如药品、肥料、炸药烟火制品、香料、洗涤品和杂项化学制品等产品进出口价格偏低,在国内市场上,这些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前几位的多为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再考虑到我国化学品进口国(地区)主要是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说明我国某些化工产品竞争优势还不完全具备,该部门开放后有可能导致部分化工产品市场为外国所垄断。二是内资与外资竞争优势相差不多的部门如食品和文体行业,国产品竞争力不强主要缘于国有经济产品竞争力较弱,而集体和股份经济与外资提供的产品不相上下,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国有经济迅速退出这类竞争性较强的市场是有积极意义的。三是在国内产品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如木制品、石油、家俱、医药、纸张和印刷品等,这类部门开放后面临的市场风险比较复杂。由国内企业提供的玩具和家俱产品开放后面临的市场风险是这些部门中最小的,石油、木制品、纸张和印刷品,虽然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却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这可能与这类部门所获得的政策保护有关,因而开放后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是较大的。

  

  表3中国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

  

  部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说明

  

  食品×√外资支持了这一行业的部分出口

  木制品√×内企只在国内市场上具备一定的或较弱的竞争力,尚未形成比较优势

  家俱√√内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纸和印刷品√×同木制品

  文体×√外资支持了这一行业的部分出口

  *玩具√√内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石油√×同木制品

  化学(除医药)××除部分化学品外,内企还不具有竞争力

  医药√×同木制品

  电子××内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且国内市场也为外资所垄断

  仪器××同上

  注:√表示国产品具有竞争力;×表示国产品不具有竞争力

  

  3.对自由化部门选择的政策建议:

  (1)对于国内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可采取部门自由化政策,鼓励这些部门(如玩具产品和家俱)尽快实现部门自由化。

  (2)对于国内企业不具有竞争力,而出口主要依外资企业支持的部门或产品,如食品和文体制造业行业,可暂缓实行自由化。不过也要具体分析,在国内市场上,这类产品主要因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引起的,而集体和股份经济可与外资企业相竞争,故而这类部门市场开放仍是可行的,只不过需要国内产业重组完成后,即国有经济部分或全部退出这类行业,由集体经济和股份制企业来生产这类产品,同时要加大这类部门的技术投入力度。

  (3)对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但在国内市场上还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国产品,如木制品、纸和印刷品、石油等,由于这类产品的竞争力依靠的是其自然资源禀赋,开放这类部门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有利于保护国内资源和环境建设的部门可率先开放;对于国内生产处于饱和状态的部门应暂缓开放,因为盲目开放市场不一定对国内市场有利,如近一两年新闻纸和走私油过多,对国内行业和市场都造成较大的冲击,这类部门不应急于实行自由化,而应依据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由国家随时进行调整。

  (4)对于既未形成国际竞争力,而国内市场上又不具有竞争力的化学品、电讯和仪器等行业,目前实现自由化的难度较大,但仍有实施自由化的余地,可采取有步骤的有选择的部分自由化战略。这主要缘于国内产业发展尚处于幼稚阶段,而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而且这类产业需要一国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力量,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储备和雄厚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这类行业主要是通过引进外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的,自身创新能力还较弱,技术主要为外国跨国公司或大企业所垄断,因而这类行业实行自由化需慎重考虑,或者说应考虑给予国内企业一定的保护期。不过我国在这类行业中部分产品也是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实施自由化战略时,可利用产业互补和产业细分原理,从中选择那些具有比较优势、关联效应大的产品入手,通过这些产品自由化来带动相关产业或产品的发展,最后实现部门自由化。

  

  三、对中国部门提前自由化的几点考虑

  1.应把部门自由化战略作为推动中国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般而言,竞争是推动一国产业高级化的有效手段。部门自由化进一步强化了国内市场竞争格局,迫使开放的产业部门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加快自身发展。更进一步地,部门自由化也将给其他部门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施部门自由化主要目的,应是充分获取由部门自由化给该国产业带来的跃迁效应。由此出发,我们在对待部门自由化问题上应更多地从产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产业安全角度来考虑。保证产业安全是必要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它可能是该国产业开放后获得的首要、也可能是主要收益。但是过分强调产业安全,而采取过于保守的做法将不利于一国部门自由化正效应的放大。这是因为部门自由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得竞争收益,更主要的是使一国产业沿着其主导产业序列发展。因而,中国也应把部门自由化与国内产业发展统一起来,更好地加快中国产业的发展,从而在国际分工中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2.中国部门自由化的立足点应从比较优势转向以比较优势为前提,对具有关联效应的部门进行选择。

  仅仅考虑部门的比较优势,对中国部门自由化进行安排可能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这主要因为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未必与我国产业成长轨迹相符合。我国的现实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长期存在着较大差异,即贸易结构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为出口优势,而产业的主体结构则为资本和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国内产业面临升级的压力,而具有竞争力的部门,却因其产业关联效应不大,无法对产业升级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这样部门自由化意义也就不是十分明显。为使部门自由化战略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升级,中国部门自由化出发点有必要进行调整,即在部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选择那些关联效应大的部门进行开放。从产业现状来看,中国具有关联应大的部门更多不具备比较优势,如汽车、机械等行业。但是,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部门选择空间实际上变得更为广阔了,部门开放可以延伸到部门内具有比较优势,关联效应又大的某一产品,甚至零件上,对这类产品(或零件)进行开放,就有可能对整个部门,甚至产业发展都产生较强的波及效果,从而更有利于中国产业的发展。

  3.尽可能扩大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部门范围。

  中国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验表明,竞争有利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因而应该让更多的部门尽快地参与国际竞争。

  从目前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来看,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开放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如玩具、服装和纺织等行业,可说是一种低风险的自由化战略。对于使用资本较多、技术含量又低的部门如钢铁来说,开放这类部门也是比较安全的。一是这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已处于饱和状态;二是这类产业可能已是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三是与中国相竞争的发展中国家又很难进入中国市场。对于资本使用较多、又急需提高技术水平的部门如汽车、机械、化工来说,这类部门多为产业关联度高、影响面广,但又缺乏竞争力的支柱或主导产业部门。开放这类部门将可能对我国自身的工业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对于我国起步较晚、又面临投入不足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开放这类部门可能使我国永久地失去国内市场。因而这类部门暂不宜开放。从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产业部门开放以如下次序为宜,劳动密集型部门→资本密集型部门→技术密集型部门→知识密集型部门。以上只是大体上勾画出中国产业部门的开放进程。为使更多的产业部门参与国际竞争,部门开放不一定要服从上述次序。

  从工业互补角度看,就自然资源使用而言,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当低,加上粗滥开采、低效使用,有些资源已呈枯竭之势。那么选择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部门也是有必要的。对一些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部门,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类部门开放也不无好处。再有,我国缺乏开发能力但又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的部门,也可考虑其开放的可能性,如选择环保技术部门中的几种产品进行开放。

  目前开放难度较大的是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开放这类产业,特别是该产业中最终产品部门所带来的风险也相当大。中国目前尚不宜开放此类产业,或此类产业中最终产品部门。不过中国也并非在此类产业中没有选择的可能性。选择其中一些中间产品,特别是靠近上游产品的中间产品,做为部门开放的试点也是可行的。今后,这类产业部门开放可采取从上向下推进策略,即从靠近上游产品的中间产品向靠近下游产品(最终产品)的中间产品,最后向最终产品推进,这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部门自由化之路。

  4.加强中国的市场环境建设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当务之急。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产业部门面临的国内环境影响着部门开放的进程。从市场环境来看,一是国内普遍存在的低效过度竞争使得中国产业规模经济难以形成,部门开放以后,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很容易占领中国市场;二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完全确立,相应地,中国产业部门自调整能力也就难以形成,开放部门的关联效应很难在产业部门间产生影响,对整个产业的拉动效果也就不是十分明显;三是减少市场风险的保障机制尚没有形成,如社会保障体制及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等,这使中国产业部门开放缺乏必要的保障,同时减少国际竞争带来的风险能力就更弱了。因而,中国国内市场制度必须走向国际化,才能使中国产业部门从开放中获得最大收益。从政府的经济政策环境来看,部门自由化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政府过去调整产业的手段有可能失效,为使部门自由化战略服务于产业部门的发展,政府必须对产业整体发展作出新的安排,同时改变产业保护的方式、方法和时期,以适应产业部门发展的客观需求。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