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南海特别工作组”5月4日发表声明,拒绝接受中国在南海有争议水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的禁令,并鼓励菲律宾渔民继续在争议水域进行捕捞。与此同时,杜特尔特总统表态说,“中国仍然是我们的恩人,我们有太多事情要感谢中国”。这两种态度体现了中菲关系的复杂性,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中菲双方妥善处理彼此分歧。
自3月初中国一些渔船在牛轭礁避风以来,菲律宾外交部和国防部等以“中国海上民兵渔船入侵菲律宾专属经济区”为由大搞“麦克风外交”,损害了中菲政治互信。其实,牛轭礁拥有大型泻湖,时常成为中国渔船避风场所。多年来中国渔船在此避风捕鱼,未见菲律宾出现如此连锁反应。而此次事件反映其背后有着深层因素。
首先,“南海仲裁案”裁决负资产溢出效应。
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2016年7月12日,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所谓“最终裁决”。虽然中国政府表示不接受、不承认该裁决,但一些菲律宾人却认为这是其主权声索的胜利。
牛轭礁只有在低潮时才能露出水面的礁盘,距离菲律宾巴拉望170海里。按照仲裁庭的所谓裁决,牛轭礁不能产生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但应属于菲律宾的专属经济区。菲律宾最高法院前大法官加彪和前外交部长罗萨里奥是“南海仲裁案”的主要推手,他们一直声称要杜特尔特执行此裁决。
在牛轭礁事件发生后,这两人不断在媒体发表专栏文章或接受采访,拉高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大肆炒作南海争端,并隔空喊话向杜特尔特及其内阁施压。
其次,菲律宾大选议题的预热。
2022年5月,菲律宾将举行大选。根据最新民意调查显示,杜特尔特总统的女儿莎拉领跑,其他候选人则紧随其后。虽然莎拉没有明确表态参选,但各位潜在候选人竞争态势开始展开。随着今年下半年开启大选序幕,南海议题将是检验各个候选人支持率的“试金石”之一。如果在南海议题上“示强”,则有可能提高其支持率,反之其支持率会下降。
随着大选竞争日趋激烈,那么各个候选人在南海问题上相互“逞强”的局面出现将是大概率的事件。这次牛轭礁事件“高烧不退”,与大选议题炒作有着密切关系。
再次,域外大国的推波助澜。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一直视南海为重要战略通道,其正在推行的“印太战略”试图将南海打造成遏制中国的重要平台。而菲律宾则是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重要盟友。牛轭礁事件发生之后,3月31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与菲律宾国家安全顾问埃斯佩龙通话,双方还重申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在南海的适用性。4月10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与菲律宾国防部长洛伦扎纳通话讨论南海局势问题,奥斯汀提出“深化美菲防务合作”的建议,包括所谓“加强对南海威胁的态势感知”。
5月,日本首相菅义伟计划访问菲律宾,希望以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为目标呼吁加强合作,应对“共同面临的海上挑战”。日本不断通过军援和防务合作,提升菲律宾在南海的防御能力。
自2016年杜特尔特上台以来,中菲关系出现了快速转圜、巩固和提升的局面。他一直将南海争端置于中菲关系的局部,力图管控局势,聚焦中菲合作的友好大局。我们应该看到,随着2022年大选的临近,一些菲律宾反对派希望扭转目前菲律宾的对外政策,试图打造更加稳固的菲美盟友关系,那么南海争端无疑成为各方博弈的筹码。▲(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