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时事评论

东亚新“密码”解开安全枷锁

作者: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013年09月25日 时间:2013-09-27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向志强 熊红明 发自南宁

  9月3日至6日,在南宁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十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成为各国政要与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话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就RCEP和TPP两大区域合作框架的发展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出分析。他们认为,我国应继续夯实与东盟在互联互通、产业等方面合作,不断强化双方经济纽带,同时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加快经济转型步伐,为参与更多的市场竞争提供产业支撑。

  许宁宁(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管中方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

  可将东盟设定为中国对接全球市场跳板

  近年来,东盟经济增长稳定,在地区合作中的地位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渐大。中国是世界上率先表示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东盟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对于中国来说是机遇多于挑战。

  目前,中国与美国、欧盟在诸多经贸领域存在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如果东盟与美国、欧盟建立了高等级的自由贸易关系,那么中国企业可以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转移至东盟国家,从而避开美国、欧盟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可以把东盟主导的RCEP,看作是多个“10+1”自贸区协定基础上进行自贸协定的整合。那么,这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RCEP中没有建自贸区协定国家市场的相互开放。如:中国—印度,中国—日本,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这些国家间的市场处于低度开放状态。另外,非关税壁垒是RCEP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发达和欠发达经济体间有不同利益诉求,各国也可能采取许多保护主义的豁免条款,使RCEP只能实现较低程度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我建议,我国根据东盟与其他国家地区建立的经贸合作,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向更高水平发展,将东盟设定为中国对接全球市场的一块跳板,破除双方贸易中存在的各种贸易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为中国企业寻找更大的国际市场。

  陆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键是要加强政治互信

  回顾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历程,我认为1997年到2005年是双方共同在东亚地区和世界舞台发挥突出作用的历史最好时期,大家紧密合作,相互援助。2005年,东盟提出建立东亚峰会机制之后,地区格局发生了变化。2005年东亚峰会的创立,首次将东亚合作的地域范围从“10+3”扩大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的东亚之外的亚太和亚洲地区。东盟希望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发挥主导作用。以中国-东盟合作为基础的“10+1”扩大为“10+6”。之后,东盟邀请美国和俄罗斯成为东亚峰会成员,“10+1”合作进而扩大为“10+8”合作。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盟不断将域外大国邀请加入东亚峰会机制,一方面扩大了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加入,使得东盟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制约和削弱。从“10+1”到“10+8”,东盟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也因此面临一些挑战,要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键是要加强政治互信。

  江瑞平(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

  东亚地区自贸化水平正日益提升

  区域经济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世界潮流,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形成巨大影响。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和中日韩展开的“10+3”合作机制启动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目前,美国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建设屡遭南美国家的强烈反对而难有进展,而伴随主权债务危机的愈演愈烈,欧洲经贸联盟体制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其他地区不同,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却在全面展开、快速推进,各个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均有明显进展。

  在东亚地区,以东盟为主导的多个“10+1”自由贸易区先后建成,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并为统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东盟各国正全力推进并计划于2015年建成经济共同体,区域内的互联互通进展迅速成为亮点,还吸引了众多非东盟成员的积极参与。

  目前,中日韩经济合作后来居上、势头强劲,正在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质性官方谈判和签署相关投资协定。2011年9月1日,中日韩3国合作秘书处正式成立,使得中日韩自贸区制度化建设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处于局域领先地位。多个以东盟为主导的“10+1”自由贸易区先后建成,极大地提升了东亚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加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推进,为统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勤(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应积极参与重新整合“10+N”模式

  无论从“10+1”到“10+3”、“10+6”甚至扩大到“10+N”,对于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国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我们知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然已经建成3年多,但自贸区内市场开放度不足,自由贸易水平不高,市场容量消费拉动力明显不够。东盟国家因为单体经济规模小,面对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大块头国家,他们更愿意10个国家抱团起来参与合作。目前,东盟在亚洲已经分别建立了5个“10+1”合作模式。相对而言,东盟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的“10+1”开放程度较高,与中国、印度的“10+1”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另外一方面,以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来说,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少处于生产过剩的行业急需寻找更广阔的销售市场。

  我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重新整合“10+N”模式,关键在于要提高区域市场开放度,扩大市场容量,中国的优势产业才可以获取更多的市场。对于目前东盟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积极开展多个“10+1”合作,区域贸易安排在全球都比较活跃,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对东盟的各种贸易安排持开放态度,中国需要做的是积极分析东盟在全球经贸合作中的探索,及时调整外贸和产业策略,将东盟的多边合作机制视为机遇而不是挑战。

  王玉主(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区域合作室主任)

  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发展需要新抓手

  在中日韩自贸区尚未建成的形势下,包括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内“10+”模式仍然是当前区域内最有效、最重要的区域合作框架。因此,“10+”模式继续深化发展有利于巩固东盟的主导地位,东盟对维持现状仍具有较大动力。

  有专家认为,RCEP只是东盟应对TPP的一种长远设计,就是先将这些既有自贸协议以东盟为中心“捆起来”,但不一定非要马上实现大区域的自由贸易。我认为,我们需要切实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不断强化中国与东盟的经贸纽带。相比于制度性的新安排和新突破,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更需要找到一个切实能够促进其深化发展的新抓手,其中亟需加强的包括硬软件方面的互联互通等基础性工作、产业合作等。

  姜跃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主任)

  加速经济转型迎接区域贸易竞争

  TPP由于美国的主导而实现快速拓展,但谈判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等国的加入,各国经济差距拉大,在关税等各方面要协商相当困难。

  从TPP涵盖的领域看,除关税外,还涵盖了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以及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等,标准之高和覆盖领域之广远超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承受力。

  同时,TPP各成员国间大都建立了多边或双边FTA,或正在进行自由贸易谈判,TPP如何与现存FTA相协调,是强力整合还是妥协渐进,在各国间也都存在较大分歧。

  此外,虽然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菲律宾等国以及中国台湾都表示准备加入TPP谈判,但由于担心相关产业受到冲击等原因,相关国家和地区对TPP也均存较大争议。美国希望把TPP打造成21世纪贸易协议的标准模式,是想主导新时期的全球贸易规则,其中关于劳工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等重点议题以及国营企业竞争中立等原则都将对未来的中国经济产生冲击。

  为此,中国应加速经济转型,调整本国产业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可能到来的区域贸易竞争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这同时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自身需求。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