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FTA的进程及中韩FTA

作者:朴光姬 来源:第二届中韩未来对话会议论文 时间:2008-12-01
  关键词:中国 FTA 现状  中韩FTA  障碍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不过,随着WTO的世界多边贸易谈判受挫,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应地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而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而且也对地区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制度关系产生了相应的调整需求。因此,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同时,也在逐步加快与部分地区进行经济关系重组的进程,建立多范围、多层次的FTA(自由贸易区)就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战略选择。不过,至今还未见到中国政府层面上的明确而完整的FTA战略。而有关中韩之间的FTA问题,双方政府研究机构层次上的研究早已完成,结论也清晰,但是,双边并没有启动这一进程。
   
  一、   中国FTA进程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 WTO谈判的受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以求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但是,由150多个成员参与的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协议的难度无疑并非易事。2006年7月,WTO多哈回合谈判的无限期中止,说明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面临巨大的挑战,短期内实现突破并按原计划完成多哈回合的谈判已不现实。而WTO谈判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①WTO成员对一些部门的改革方案分歧较大,利益难以统一。如,中西非四国乃至ACP集团(非洲联盟、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岛国)和LDCs(最不发达国家)对世界贸易体系对一些问题(如棉花问题,对于西非四国要求取消所有对棉花的补贴和进行利益补偿的建议要求不但未予以任何反应,反而要求其调整最具竞争力的棉花产业结构)实行双重标准表现出强烈不满,使得其明确表示不能启动其他议题的谈判(如新加坡议题)。②发展中国家谈判能力提高,团结一致、据理力争自身利益。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熟悉了WTO的规则和谈判技巧,谈判能力提高。在谈判进入到关键时刻,他们能够审时度势,采取果断有效措施,从容应对发达国家的策略转变。不仅从政治角度积极联合争取壮大力量,而且从经济技术角度据理力争,不留口实,赢得主动。③WTO决策机制本身缺乏民主和透明度。WTO决策最基本的机制是协商一致,这虽在理论上是一个较为民主的决策机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具体程序和规则,并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因此,使得矛盾错综复杂并趋愈加激烈,最终导致谈判失败。④全球贸易的失衡与失业的加剧,使反国际化、全球化运动此起彼伏。韩国等一些国家的农民组织起来,对国内政府施压,甚至采用一些过激的方式来反对农业自由化谈判。第三世界网络、南方中心等非政府组织,在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研究农业谈判等的有关问题,在反国际化、全球化运动中发挥作用。而美国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也使其传统产业衰落、失去许多工作岗位;西欧和日本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因此,发达国家一些公众的反全球化声浪也不容忽视。上述原因无论哪一方面都不是可以简单解决的,因此,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纷纷转向缔结相对易行的双边、多边FTA。
  (二) 欧盟、NAFTA的影响 
  欧洲一体化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开展区域合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对世界、也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欧洲一体化始于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随着新成员的不断加入,目前(2007年)欧盟已发展成为有27个成员国、人口4.55亿、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GDP30%的巨大区域市场。另外,还有北至爱沙尼亚、南至土耳其等13个候选国的入盟申请,使欧盟的扩大显得雄心勃勃。欧盟作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其所取得的成就广泛吸引着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总人口4.2亿、经济规模超过1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3%,是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于有墨西哥的加入,而成为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FTA)的建立和发展对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促进了区内的经济和贸易增长。由于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配置和利用也更加趋于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据测算,欧盟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后,从取消壁垒过程中获益3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公共费用减少20%、工业成本下降7%、增加200 - 300万个就业机会。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也使三国受益:墨西哥的贸易出口年增长率最高达20%,加拿大为10%,美国为5%。其次,改变了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向。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建立的FTA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国及主要使用者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对科学技术的吸纳能力巨大,这就势必造成了资金和技术首先流向发达国家,之后向区内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而向区外发展中国家的流出就相应受到抑制。
  (三) FTA在全球范围的发展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推动了世界其他地区FTA的加快发展。同时,FTA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也是全球许多经济体加快双边或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的重要因素。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贸易协定的达成可给参与各方带来贸易创造(或转移)、规模收益递增、加强市场竞争、刺激投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等传统收益。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官方统计,截至2005年7月,向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通知备案的自由贸易协定总计达330个,其中206个为1995年1月世贸组织成立后备案的。在亚洲,近年来以“东盟+1、东盟+3”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合作不断升温;日本、韩国等国家更是加快了与周边及其他地区的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安排的谈判进程。
  (四) 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制度安排的缺位
  不过,总体来看,东亚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制度关系还是比较薄弱的。当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使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紧密结合、并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需要“国际惯例”及一定范围内的“制度性安排”为国际商务活动提供便利及安全保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内国家,相对于其他区域外的国家(地区),在经济活动中受到区域内制度性安排的保护而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然而,东亚地区各国由于在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的巨大差异,而且长期实行开放的地区主义,使东亚地区至今仍然没有区域性的经济制度安排。地区制度性安排的缺位,使东亚地区难以形成合力来抵御经济全球化给本地区带来的风险和冲击。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了东亚加快建立区域性经济制度关系的步伐。为了加快推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搭建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更高平台,中国有必要与本地区各经济体一道促进对话和沟通,尤其是加强政府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之间广泛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等问题达成共识。中国正在以东亚地区目前的经贸关系为基础,统筹规划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内容和推进步骤,积极促进本地经济合作的发展,为最终实现在整个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或者更高层次经济共同体的长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   中国的FTA现状
  (一)中国在东亚不同区域贸易制度安排中的利益比较
  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贸易协定的达成可给参与各方带来贸易创造(或转移)、规模收益递增、加强市场竞争、刺激投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等传统收益。关于FTA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效果,国内外学者利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和一般均衡模型(CGE)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如,日本经济研究中心CGE模型研究,假定有6种FTA组合,分别是①日本+新加坡、 ②日本+新加坡+韩国、 ③日本+新加坡+墨西哥、 ④日本+新加坡+墨西哥+韩国、 ⑤日本+新加坡+韩国+东盟+中国、 ⑥中国+新加坡+东盟。模拟结果,在不包括中国的①~④等4种组合中,在组合①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增加0.01%,在其他三种组合中,中国的GDP增长率下降或不变。其中组合④,对日本的GDP拉动影响可达0.18%,为四种情形中的最高;而中国的GDP下降0.03%,为四种组合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在同时包括中国和日本的组合⑤中,中国和日本的GDP上升幅度都高于其他组合;而在不包括日本的组合⑥中,中国的GDP上升幅度为9.17%,日本GDP增长率反而下降0.05%。也就是说,根据上述模拟结果,可以认为:①如果中国不加入任何一个FTA,则多数情况下,中国的GDP增长率将会出现下降;②中国加入任何一个FTA都会带来本国GDP增长率的上升;③包括中国在内的FTA区域覆盖范围越大,对中国GDP增长的拉动效果越明显。
  而根据中国学者对东亚自由贸易对相关各方福利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在①东盟+1、②“中国+东盟”和“中日韩”、③东盟+中日韩三种自由贸易区方案中,日本在方案①、②中都是最大收益方;韩国也是受益的,但受益程度不同,方案②的受益程度大于方案①;但对于中国来讲,在上述三种方案中,福利都是受损的,相对来讲,方案②下,给中国带来的福利损失最小。从具体产业来看,在方案②下,日本的农产品生产是受损的;对于农民组织非常完善的日本,多年来始终维持着农业的高保护,因此,要建立一个对农业造成巨大冲击的自由贸易区是非常艰难的。而对于韩国来讲,需要在农业与制造业之间权衡,因为东亚自由贸易对韩国的制造业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分析为静态分析的结果,没有把投资增长的动态影响效果包括在内,而从建立FTA有利于中国吸收跨境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增长,并获得由此产生的投资需求增长、技术溢出和结构升级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事实上,从现实的选择来看,由于FTA谈判的复杂性和模型分析本身的局限性,模拟效果并不是判断FTA可行性和经济效果的唯一依据。但仍然可以为我们认识与比较不同组合的FTA对本国经济影响的方向、确定国家FTA战略的优先顺序和阶段性目标提供参考。
  (二)中国参与FTA的现状
  目前,中国在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商谈12个区域贸易安排[①]。具体来看,大陆和香港、澳门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补充协议,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已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海湾6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等进行自贸谈判;与印度、韩国、秘鲁开展了自由贸易研究。
  从中国目前建立的FTA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广泛参与。如上所述,中国的FTA涉及5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中国还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和中日韩(10+3)、东亚峰会等多个区域经济组织及论坛;推动了包括很多周边邻国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图们江合作开发等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2)内容丰富。中国的FTA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其内容远远超出传统的货物贸易范围,还包括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多领域。形式上采取首先启动“早期收获”方式,使双方提前享受到自由贸易的好处。除了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等内容外,还包括经济贸易政策对话、贸易投资便利化、技术合作等。而“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给中国和东盟成员都带来了益处。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6月,中国享受“早期收获”计划,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产品货值达11.53 亿美元,税收优惠总额达到10.16亿元人民币。中国品种繁多的蔬菜、肉类和其他农产品,以优惠税率进入东盟市场,也为东盟国家人民带来了实惠。(3)时间短、经验有限。与其他大的经济体相比,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时间短,经验有限,目前还没有谈成涉及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先例。
  (三)中国参与FTA合作的基本利益
  1.扩大贸易的增长、增加消费者的选择
  自由贸易区内绝大多数商品取消关税,一国产品可以更自由、更便利地进入另一国市场,因此,带来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例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一年,双边贸易同比增长23.4%,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实施后,仅3个月双边贸易就增长82%,尽显成效。自由贸易的结果,还可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减少消费者的开支。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后,东盟国家的民众可以选购更加价廉物美的中国的水果、蔬菜等,当然中国消费者也可以随处买得到过去较为稀少、昂贵的东南亚的榴莲、山竹、菠萝蜜、红毛丹等热带水果。
  2.市场多元化、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缓和贸易摩擦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对外贸易的扩大带来了机遇。但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地理分布和产品结构分布都过于集中。首先,中国外贸出口市场主要依赖美欧和以日本、香港、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市场,在其他新兴市场的份额增长相对缓慢。2003年,中国对日、美、欧盟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2%。如加上经香港转口部分,其中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就接近40%。其次,中国一些产业严重依赖出口,导致出口产品结构不均衡。如服装和鞋类的出口依存度为71%,DVD机84%,摩托车63%,照相机56%,电冰箱47%,彩电46%,空调42%。这样,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量的大幅增加,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对外部市场产生的压力更集中地施加在部分市场上,由此也产生了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据统计,近年来一些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采取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迅速增加。1995年至2004年底,WTO成员共立案2646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4ll起,占总数的近1/7;2005年更是增加了51起,为历年之最,远超过其他国家。因此,以建立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区为重要途径、逐步进行外贸市场多元化的结构性调整,就有助于缓和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摩擦。
  3.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由贸易互惠互利的贸易安排、相互的市场开放,使各国的产业发展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而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强化协议国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协议国之间经济互补性进一步提高各国的产业竞争力。中国目前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通过与一些发达国家建立FTA,开放本国市场,促使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充分竞争,引导它们将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引入中国,以保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促动中国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同时,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单向的“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虽然提出,但在境外成功的企业还为数有限。因此,建立有选择的双边及多边FTA,有助于加快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   “中国FTA战略”的展望
  (一)美日及中国FTA战略的选择标准
  我们知道,在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战略上,美国采取了“竞争性自由化”战略,即以双边和区域协议迫使更多谈判对手因为害怕被排除在“优惠协议”之外而加入谈判,从而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开放。2002年前,美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仅仅为3项,而到2007年,生效的或者已经磋商的FTA(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多达15项以上。美国政府选择FTA伙伴时,向其国会说明的4条标准有:①美国能够获得净收益;②能够促进贸易伙伴经济结构性改革;③重申延伸美国贸易政策的重要性;④实现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基于以上几点考虑,美国选择谈判伙伴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具有多重动机。我们再来看日本,2001年以前,日本政府仍然认为地区经济集团化并不符合日本经济大国的利益,但在世界FTA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以2002年与新加坡签订“日本—新加坡经济合作伙伴协定”为契机,其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发生重大转变。首先体现在由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为首“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于2002年5月制定出台的《日本经济活性化六大战略》中;继之,日本外务省于同年10月推出《日本的FTA战略》,正式提出日本FTA的基本立场、谈判和签署FTA的基本原则、选择主要谈判对象的原则、具体标准以及FTA战略的重点。日本的FTA战略遵循的标准有:①经济性标准;②地缘性标准;③政治和外交标准;④可行性标准;⑤时间性标准。基于上述标准的日本FTA战略,具有综合性、灵活性、选择性以及国内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性。目前,中国官方还没有推出如美、日的完整的“中国FTA战略”。但是,在学者层面已经对此展开了广泛研究。根据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国政府层面的“中国FTA战略”也在紧锣密鼓、呼之欲出之中。另据2007年5月中国商务部的相关信息,认为中国在选择自由贸易区合作伙伴方面,通过实践摸索,形成了一套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等因素的未成文的选择标准[②]。其主要有:①双方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良好;②双方的产业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互补性较强,实现自由贸易不会给关系到中国国计民生的产业带来严重冲击;③对方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及贸易辐射作用;④双方均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愿。
  (二)中国FTA的发展趋势
  如上所述,相对于美日的FTA选择标准,中国的选择标准有其自身的考量。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邻国较多的国家,其FTA战略既不会同于欧盟,也不会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简单复制,应是一个多方位、多形式的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之需要的一种战略。从目前来看,其多方位主要体现在中国在西南方向进一步推进与东盟的“10+1”的同时,在其他方位分别推进针对海湾国家、中亚国家、韩、日以及印、澳等的FTA战略;多形式主要体现为由于中国邻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结构不同、资源分布不同,在与这些国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将会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中国目前除了已经签署的6个自由贸易协定外,还在分别与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阿曼、卡塔尔和巴林)、澳大利亚、南非、秘
  鲁等进行着相关谈判[③];另外,与上合组织、南方共同市场的FTA问题也浮出水面;与韩国、印度、冰岛等目前在分别进行着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还与东亚12个国家进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学术研究。而与多个地区众多国家进行的FTA谈判、相关研究等热潮相比,东亚的三大经济体中日韩之间的,无论是双边的还是三边的FTA发展缓慢、困难重重。中韩之间关于FTA的合作研究最终报告近期趋于完成,以该报告为基础,近期的中韩FTA何去何从将有所交待;韩日之间,2004年中断至今的FTA谈判随着最近的重新启动,也令人期待;而中日之间的FTA(EPA),尽管根据日本内阁府对18个FTA候选国研究结论认为,与中国的FTA对拉动日本经济效果最大(0.5%),但多种因素制约所致,短期内的突破并不被看好。但是,中日韩三国谁都没有放弃对对方的研究与高度关注,并不是时机地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四、中韩FTA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中韩贸易投资现状
      韩国已是中国国别贸易统计中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2007年中韩贸易达1599亿美元。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
  1992年中韩建交时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15年后,2007年就达到了近1600亿美元。中日贸易1978年大约为50亿美元,26年后,2004年达到1600亿美元。中美贸易1980年近50亿美元,24年后,2004年达到16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韩贸易的增速比中日、中美贸易增速快了很多。中韩的贸易额2007年,接近韩日、韩美贸易之和(韩日826亿美元、韩美830亿美元,两者之和为1656亿美元)。
   关于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1年以来,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增长尽管有些波动,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4年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达62.5亿美元,排当年各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之首,高于到目前为止对中国投资最多的日本(54.5亿美元)、美国(39.4亿美元)。近两年,韩国企业对中国的实际投资金额虽然低于日本,但投资项目和合同金额仍高于日美;2007年韩国企业对中国实际投资达36.8亿美元,又超过日本,成为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
  上述数据说明中韩经贸关系相对于中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速度快、规模大,双边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愈来愈高。那么,对于普遍认为可以产生贸易创造(或转移)效应的FTA,双边都在加快与其他国家(地区)建立FTA的步伐,但是,中韩之间虽早在2002年开始就进行了多层次的相关研究,却至今并未启动中韩FTA谈判进程。那么,阻碍双边FTA建设的主要原因何在?本文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障碍。
  (二)中韩FTA面临的主要障碍
  (1)政治因素是阻碍中韩FTA的关键因素
   首先,众所周知,韩国的农业是韩国政府长期以来给予保护的部门,尤其是“稻米”市场。可事实上,“稻米”占韩国GDP的总量中的份额有限,之所以常年受到政府的保护,其根源与日本有类似之处,主要是当选政府的“票仓”,因此,韩国“农业问题”与其说是经济问题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而中韩FTA被认为将对韩国的农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对于韩国政府来讲,是否启动中韩FTA的进程,首先是政治决策而不是经济战略决策。
   其次,2007年4月,韩美FTA完成了政府间谈判,各自等待国会的通过后生效。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是美国首次与亚洲主要经济体签署的FTA,尽管韩美经济上各自有收获,但认为“美国通过美韩FTA欲牵制和抵消迅速崛起的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韩国则打算通过韩美FTA,扩大韩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实力,摆脱夹在日本与中国之间的‘三明治’地位”的双边政治考量也毋庸置疑。因此,美国因素是韩国政府决断是否启动韩中FTA进程的又一政治考量因素。
  (2)其他障碍因素
   首先,发展阶段的差距  中韩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一体化实践中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可以是加强区域合作的动力来源,但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给两国间的政策协调带来一定的难度。
   其次,对各自比较劣势产业的冲击  中国的部分制造业(机械设备、钢铁、化工、汽车、通讯设备等)和韩国农产品是各自的“软肋”,建立FTA,关税大幅度下降和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将会对两国一些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造成严重冲击。
   
   总之,一方面,由于中国已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因此,FTA战略已经成为中国进一步推动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的基础,中国的FTA建设已步入快速发展通道;另一方面,韩国要增强其经济的全球竞争力,跻身世界经济强者之林,则需通过正如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李景台院长所指出的“韩国与主要的贸易伙伴都要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加强FTA建设,全面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因此,中韩FTA应克服困难,尽早启动FTA谈判进程,顺应各自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燕生:“参与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对外经济所研究报告,2004年2月。
  2.周强、李伟:“制定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总体战略的思考”,商务部贸研院网站。
  3.陆建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展与问题”,《中国战略观察》2005年第9期。
  4.陈柳钦:“中日韩FTA建立的可能性与路径选择”,2008年1月4日,http://www.xslx.com
  5.赵晋平:“中国经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国论坛》2008年3月29日演讲稿。
  6.邵望予:“试论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4月。
  7.[日]白石隆:“日本在东亚地区战略中的作用”,RIETI电子信息No.51,2007年8月。
  8.付丽:“日本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及其影响”,《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4月。
  9.袁蓉君:“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影响几何”,《金融时报》,2008年4月8日。
  10.陈文敬:“关于全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思考”,《中国改革论坛》,2008年4月28日。
  11.珍妮:“2006年世界经济、贸易与投资形势回顾与展望”,《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1-2合刊。
  12.沈骥如:“2007年区域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当代世界》,2008年第1期。
  13.[韩]李昌在:“韩中日FTA的展望与课题”,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2005年10月14日(PPT),参见http://fta.fki.or.kr/Common
  14.李众敏:“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化的福利影响及前景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期。
  15.魏全平:“日本FTA和中日FTA进展”,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参见:http://www.jsc.fudan.edu.cn/meeting/060318
   
   
   
  

[①] 为2007年4月的数据。
[②]  参见:《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04-08
[③]参见:http://www.p5w.net/news/gncj/200804/t1591110.htm “中国新西兰昨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