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论文

2006年4月上海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蓝建学 来源:《南亚研究》2006年第1期 时间:2006-05-01
  2006年4月21-22日,由中国南亚学会和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协办的“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南亚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代表到会。现将研讨会的重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国际关系及地区安全
  
  与会学者认为,近年来中印关系一直保持了良性发展。印度对华政策以合作为主,均势为辅。两国关系能够长期保持在“好邻居”的状态:一是长期和平共处;二是分歧局限于可控范围之内;三是两国逐渐向对方开放市场;四是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某些功能性合作。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各种活动将有助于促进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而信任与务实是中印关系向前推进的关键。
  
  印度对华态度可分为四派:第一派认为中国是对印度安全的主要威胁,在安全战略部门和军队中占主导地位;第二派主张走中间路线,是印度对华态度的主流,在大学和外交官中占多数,主张尽可能在所有可能合作的领域中开展合作,尤其是经贸合作;第三派是“文明派”,认为两国关系可恢复到历史上和平共处、相辅相成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永久的友谊;第四派是左翼集团及其他社会主义组织,因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表示友好。
  
  关于中巴关系,有的学者呼吁,在中印关系改善的背景下要重视对巴基斯坦等其他南亚国家的研究,否则将影响到我们周边外交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印度是南亚地区的头号大国和文明古国,因而决定了印度研究是南亚研究的重点;但与此同时,也应当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加强和深化中国同巴基斯坦等其他南亚中小国家的经贸关系、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在印美关系方面,学者们认为,布什今年3月的印度之行表明,印度在美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印度政府强调其外交政策的自主性,否认会与美国结成同盟,称印美关系并不针对中国;认为与中国交好符合印度利益,希望印中战略对话具有实质性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美印关系已受印度国内政治斗争、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印关系应避免重蹈覆辙。
  
  关于美印核协议,学者提及多数印度人认为该协议有利于印度获得核技术和核材料,扫清了印美关系的一大障碍,表明美印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已经具有实质意义。美印核协议在印度引起广泛的争论,左派政党和民间的反对强烈,但印度政府对这一协议的前途充满信心。印美核协议的生效和执行至少要经过三个步骤:一是美国国会批准和修改相关法律;二是核供应国集团做出相应妥协;三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印度签署核查协定。根据美印核协议,印度作出的承诺包括:第一,确定并分离民用和军用核设施和项目;第二,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有关其民用核设施的声明;第三,作出决定即自愿将其民用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之下;第四,签署与民用核设施有关的附加协定。有的学者认为,美国试图将印度核问题纳入其控制的轨道之内,美印核合作中谁为赢家还有待观察,但美国无疑占据了主动。
  
  关于美国的南亚政策,有学者认为美国很难平衡对印与对巴关系。美国对南亚的战略天平似乎更加倾向于印度。美国在地区安全、反恐合作、推广民主等方面需要印度;而对巴基斯坦的需求则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反恐领域。目前,南亚地区存在能源争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等敏感的热点问题,大国在南亚的争夺因而复杂化。基于反恐战争和地区战略的需要,美国出现了将南亚和中亚问题综合考虑的新动向。
  
  有的学者分析了日印关系的新动向。由于民众对印度不太关心,日本政府鼓励企业投资印度,并考虑将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印度;日本外务省已经决定设立专门主管南亚事务的部门,以便将更多精力投向印度。由于日本政府认为自己无法单独制衡中国,因此要在中日关系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交好印度。
  
  二、经济问题与印度的崛起
  
  学者们认为,2004年以来,印度经济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增长,财政稳定,股市活跃,物价稳定。逐渐走强的制造业已经成为印度经济的增长因素。印度在稳定财政方面有两大突破:赤字预算达到既定指标;中央税收年增长达两成,邦级政府的税收收入也在增加。印度经济的弱点是:一是农业增长率仅为2.3%,若达不到4%,印度的整体经济增长率就达不到政府所追求的10%。二是能源开支增大,造成贸易逆差。三是缺乏灵活的劳工法和基础设施尚未根本改善。四是在消化财政赤字、私有化改革、经济贸易改革等方面依然面临挑战。
  
  目前印度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新预算照顾到各阶层利益,既追求增长又保持平衡;二是在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之上重振农业和制造业;三是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大搞经济特区,在特区内推动第二代经济改革,吸收外资和扩大出口。五是尽量在国内外寻找油气资源,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石油替代能源如核电与可再生能源等。
  
  有的学者分析了印度的“能源外向拓展战略”,认为该战略有如下特点:一是服务于印度的“能源独立战略”;二是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战略;三是竞合性,即能源追求以合作为中心并伴随必要竞争;四是寻求能源的活动伴随军事和外交行为;五是资源投资与贸易并行;六是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中印在能源问题上存在诸多共同利益,两国完全有可能在该领域内进行更多的互利双赢的实质性合作。
  
  不少学者比较研究了中印经济。有的观点认为,至少在2030年之前,中国经济可能保持对印度的优势。中国经济的规模本身说明,宏观因素在资源配置和市场深度等方面起更大的作用。在农业劳动力向制造业、服务业的转移速度方面,中国快于印度。中国已有数十年的高速增长,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各个领域的平衡。中国经济总体上能保持对印优势的原因包括:一是中国的转型和崛起同时发生,工业化和现代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巨大;二是总的生产力领先印度;三是在宏观政策和政策配套方面表现较好,在动员、规划和贯彻能力方面优于印度。
  
  有的学者具体比较了中印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认为在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行业整体上比印度有优势,但印度正从各方面来提高其竞争力。中国纺织行业有一系列完整的纺织链条,有明显区域化的特征,具备快速反应和优良服务的能力,优势在于规模效应;但投资过热和企业增长过快导致了恶性竞争,有限的市场容量与生产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印度的市场容量大,但企业规模偏小。印度的基础设施较差,但中国也面临南方缺电严重等问题。中国沿海地区的生产成本高于印度,内地则低于印度,因而从总体上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消失。由于服装属于微利行业,因而易受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影响。两国纺织行业的竞争属于良性,中国应引导国内纺织业从品牌入手,开拓新市场,鼓励企业到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地区投资。
  
  有的学者还专门分析了亚东口岸的开放对中印关系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中印边贸的发展,方便双方的物资交流,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二是刺激中国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三是符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国西部增加了一个出海口;四是促进了中印关系的发展,两国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双边会谈。
  
  有的学者从战略高度来分析了印度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认为美国推进美印经贸关系是出于战略考量。美国贷款向印度倾斜,美国向印度本土转移了部分服务产业。印度一半以上的外资来自美国,美国是印度软件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尽管美国公司的转移导致部分高收入的工作转流到印度,美国的就业市场受到冲击,但布什政府很少提到印度的贸易保护问题。
  
  关于印度的崛起,有些学者认为,尽管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但印度的崛起只是个时间问题。印度的崛起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其带来地区主导权,使得国际博弈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印度的崛起将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有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实力,改变有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义。
  有的观点认为,对印度的崛起要有整体的判断。中印都处于正在崛起的历史过程中。中印的互动不但影响两国,同时也会影响世界格局。由此,中印两国可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进行合作。
  
  三、文化交流
  
  学者们认为,需要大力推进中国与南亚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学者们认为,持续两千多年的中印文化交流,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光辉范例,但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大于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现在又推出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具有战略意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要想真正了解印度,就必须深入研究印度的深层精神文化,因为印度文化是决定印度民族性格的核心因素;同时,还应了解中印民族思维中的若干重大差异,这样就需要研究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学科。另外,还应该关注印度人的审美观念、神话思维、口述传统等文化资源。
  
  印度学界对中国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研究范围有待拓宽;二是需要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三是受政治等非文化因素的影响;四是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蓝建学)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