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回顾与展望

作者:王玉主 来源:外国问题研究 时间:2007-01-01
  今年是中国东盟正式开展外交活动的第15个年头。在过去的15年中,中国东盟双方摆脱猜忌、扩大共识,在全球化、区域化的背景下不断推动并深化相互依赖,双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安全、外交以及社会文化等诸领域的关系都得到了加强。不久前在我国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显示了双方之间这种和谐、繁荣的合作关系(下表对中国东盟过去15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总结)。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反映了冷战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变化,也表现出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的一些特点。
  
  表: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发展历程

  1991.7
  钱其琛外长应邀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这是我国首次同东盟正式接触
  1994.7
  中国作为东盟磋商伙伴参加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会上提出中国对亚太安全合作问题的五项原则
  1995.4
  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副外长级)首次磋商会在中国杭州举行
  1996.7
  第29届东盟常设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中国由过去的东盟磋商伙伴国升格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1997.12
  中国参加首次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随后举行的在首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讲话
  2000.11
  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会上积极评价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并首次提出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
  2001.11
  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2.11
  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3.10
  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2004.11
  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老挝万象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东盟行动计划》。此外,中国与东盟10国的经济部长还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
  2005.7
  《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中国和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和泰国等东盟六国相互实施自贸区协定税率
  2005.12
  温家宝总理出席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题为“深化全面合作,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的讲话
  2006.10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双方发表了《致力于加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资料来源:根据东盟官方网站、中国外交部网站及有关报道整理。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发展的历史,对中国东盟双边合作的一些特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结合中国东盟合作关系中的这些特点回顾2006年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并对双边合作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一、中国东盟双边合作的特点
  1.从背景来看,中国东盟开展双边关系始于冷战之后,因此这种合作是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安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双方相互依赖不断深入的结果。合作反映了双方的一些长远和重大考虑,是一种战略性合作。
  冷战时期,东盟国家因为自身内部政治斗争与美国冷战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使东盟在政治上表现出强烈的反共倾向。中国和东盟也因此基本处于敌对状态。冷战结束开启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大门。1991年,中国副总理钱其琛应邀出席了东盟第24届外长会议的开幕式,标志着中国与作为区域组织的东盟开始了正式的外交接触。但双方关系一开始并不那么融洽,双发在出口市场、吸引外资方面的一些竞争使东盟一度成为“中国威胁论”的重要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中国展示其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机会。此后,中国东盟双方互信不断深入,200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宣布意味着双边关系已进入到一个很高的互信层次。目前,中国东盟双方已经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双边关系的一个主要目标加以推动。[1]
  中国东盟双方之所以能从一种较低层次的互信开始并坚持合作,在于双方对合作的战略性认识。首先,对中国来说,改革开放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尤其是大国经济增长在改变世界权力格局方面的潜在影响,[2]使得“中国威胁论”在大国之间出现;而规模庞大的中国经济长期依赖对外出口和引进外资的发展战略引起的与发展中国家在市场、资金方面的竞争,则导致了“中国威胁论”在发展中国家的泛滥。对于前者,中国只能保持和平发展的承诺,但对于后者,中国则可以通过加强与其合作,使他们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用实际行动来消除中国威胁论。周边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是中国推行这一战略的重点。这是因为一方面东盟国家与中国发展战略相似,对中国竞争的感受较为直接;另一方面,东盟不断向大东盟发展,其政治影响日益增加,而且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东盟丰富的自然资源、5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一直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推动与东盟的合作。
  对东盟来说,冷战结束使他们失去了政治、安全上对美国的重要性,其在市场和资金上从西方世界所得到的优待也随之消失。当他们试图通过加强内部贸易来维持曾经的繁荣而未能奏效时,他们开始注意东亚市场。迅速崛起又迫切需要保持周边环境和谐安定的中国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东盟需要依靠中国的市场,但在这种经济考虑的背后,是其寻求通过加强与中、日、韩的“10+3”合作,以及加强与南亚、澳新的合作来寻求某种有利于自身的结构性地位,从而提高东盟的影响力。当然,中国的支持对于东盟这些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性影响。
  2.从双方合作的收益看,中国东盟合作是一种基于相互依赖的双赢。这种收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当期的直接收益;二是长远性的战略收益。从中国东盟目前合作的实践来看,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双赢潜力并逐步显现。
  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国东盟合作的战略特点,但双方合作也有一些直接的利益考虑。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1991年,中国东盟双贸易总额为84亿美元,到2005年已经超过1300亿美元,增长速度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期。我们还记得2001年中国东盟专家组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双边贸易影响的预测。事实的发展不仅大大超出了这一预期,甚至连温家宝总理后来提出的到2005年实现双边贸易1000亿美元的目标,也在2004年轻松提前兑现。从中国东盟目前的贸易结构及市场结构来说,双边贸易的这种快速增长是双方相互依赖共识的结果,[3]贸易的发展当然也进一步加深了双边的相互依赖关系。[4]
  中国东盟贸易的发展,是在双方出口都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东盟对中国出口顺差不断快速增加的过程。中国市场对与东盟各国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以及“9.11”影响,实现经济复苏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来说,与东盟贸易的发展成功培育了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周边市场。虽然近几年对东盟贸易一直是逆差,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也从1991年的44.6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53.7亿美元,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地位已接近日本。目前,东盟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并且具有上升潜力。除此之外,中国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成功消除了“中国威胁论”影响,建立和谐周边环境的努力得以实现,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不仅如此,双方在战略利益上也实现了双赢。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保持经济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的和谐发展,很显然这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就国际因素而言,除去前面我们分析过的中国经济增长因为可能对世界力量格局产生影响而面临的困难外,由于中国目前的发展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依赖外贸、外资发展的轨道,出口市场将是一个重要约束。因此,通过双边贸易、尤其是双边自贸区建设把中国与拥有5亿人口的东盟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则首先在发展环境上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5]而如果能通过深化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关系,构筑一种类似“雁行模式”的发展结构,则对中国未来发展十分有利。[6]目前,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深化正在为这种前景创造有利条件。
  对东盟来说,他们愿意与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但他们也有更深入的考虑。在目前的东亚合作中,因为中日关系的特殊性,东盟实际上发挥着一种桥梁和纽带作用。东盟希望在未来包括印度、澳新及东北亚的合作中将其地理上的中心位置转换成为一种结构上的轴心地位,[7]而这种轴心地位将赋予东盟一些功能性权力,有助于提高东盟的国际地位。而通过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东盟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方面显然得到了中国很多支持。[8]
  3.从合作的机制看,尽管双方也在尝试向机制化努力,但到目前为止,中国东盟的合作仍然是协商式的。
  东盟国家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合作中一直坚持以协调一致为主的合作战略。这保证了合作的推进,又在落实合作协议给了各成员一定的灵活性。中国东盟合作也是循着这一战略开展的。尽管近几年中国东盟合作中也形成了一些制度性文件,例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货物贸易协议”和正在谈判的“服务贸易协议”、中国加入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都是制度性文件。但从总体上看,双边合作还主要是依靠一年一度的领导人会议来确定发展方向、协商重大决策。但随着东盟三个“共同体”的建设以及讨论中的《东盟宪章》的出台,东盟自身合作的机制化程度将有所提高,这是中国东盟合作的机制化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二、中国东盟关系2006年的发展及2007年预测
  结合前面我们总结的中国东盟合作的三个特点,本文认为2006年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主要在于通过协商开拓合作,努力创造双边共赢局面、深化相互依赖,为实现战略目标创造条件。
  1.2006年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1991年、特别是2001年以来的合作已经把双边关系推进到一个很高的互信水平。2006年的合作努力主要在于落实已达成的各项协议,进一步夯实双边战略关系的基础。
  
  第一,在2005年落实《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基础上,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协议”的谈判,推动双边贸易。
  从去年7月落实“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至今年6月,中国从东盟进口额达8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同期,出口额达到617.8亿美元,增长23.4%。在双方各具比较优势的产品上,降税后贸易增幅尤为突出。比如,来自东盟的橡胶制品和矿产品,进口额分别增长46.6%和38%。而中国的针织服装和陶瓷制品,出口额分别增长了60.2%和58.9%。[9]降税对总体贸易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前10个月双边贸易已经接近2005年全年水平,达到1299.1亿美元,同比增长23.4%。目前,中国与东盟10国已将双边贸易发展的目标确定为到2010年达到2000亿美元。为了推进自贸区的顺利进行,中国东盟双方最近又签署了有关自贸区的补充协议,对原先遗留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处理。[10]
  
  第二,将合作向各有关领域拓展,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
  除发展双边贸易,中国东盟还确定了10个领域作为2010年之前双边合作的重点。这10个领域是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双向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
  在这些领域中,湄公河领域开发作为一个次区域合作项目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正处在建设之中的昆曼公路、昆明至缅甸的高等级公路将中国和中南半岛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经济走廊。作为推动这些领域合作的努力,2006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双方签署了10个国际经贸合作项目,涉及路桥建设、水电、节能、纺织、水产、粮油、医疗等多个领域,总金额约6亿美元。
  
  第三,中国开始尝试与东盟单个成员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东盟各国发展水平差别巨大,中国东盟整体合作的机制化进程必然受到东盟自身机制化发展的制约。但从2006年开始,中国开始与新加坡就建立双边自贸区展开谈判。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国将有可能与部分东盟国家率先实现较高程度的制度化安排,使双边合作的利益得到更稳定的制度保证。而且这种努力如果成功则会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从总体上看,2006年中国东盟双边合作主要在于深化既有合作,扩大双赢。同时在双边自贸区建设这一主线下,把合作引入各具体领域,构筑更高层次的相互依赖关系。但这种合作并没有脱离双方战略利益的指导,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双方高层互动频繁,双方的战略利益不断明确并得到双方一定程度的认可。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国东盟纪念峰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关于未来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几点建议时,已经把这种战略考虑说得很清楚:中国维护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核心地位,而东盟则要和中国一起共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1]
  
  2.2007年中国东盟合作预测
  从温总理日前发表中国东盟双方合作建议看,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合作仍会沿着从战略利益着眼,从具体领域合作入手这样的务实路线。
  第一,推动双边贸易是一个明显的重点。到目前为止,贸易仍是双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也是双方合作中已经达成一定制度化约束的领域。随着双方“货物贸易协议”的进一步落实,2007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平均税率将从2004年的9.9%下降到6.6%。这是双方贸易到2010年实现2000亿美元目标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此外,自贸区框架下双方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将是2007年合作中的重点。
  第二,如果中国与新加坡的自贸区谈判进展顺利,将会带动其他有条件的东盟成员如马来西亚、泰国等的跟进,从而使中国东盟合作在总体上保持协商特点的同时,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提前达成较高层次的制度性安排。
  第三,作为长期合作的基础,促进双方人民的相互认同也将是2007年以及此后很长时期的一个重点。利益上的相互依赖一直主导着中国东盟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只能是战略性的,要实现双方关系的长期和谐发展,除了领导人在双方重大战略上的协调外,还需要加深双方人民的相互认同。目前,中国东盟双方都是对方的主要旅游目的地。除此之外,双方还在加强一些制度性的人员交流安排,例如,中国承诺今后5年为东盟培训8000名各类人才,并邀请1000名东盟青少年访华。
  第四,中国与东盟邻近的地方政府在推动与东盟合作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具体领域的合作上。具体来说,中国云南、广西等省区在地理上与中南半岛的东盟国家接壤,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展与这些国家的旅游、交通、文化等合作方面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下半年以来,广西结合中国东盟目前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新构想。即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依托,建立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并作为主轴,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及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战略。[12]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湄公河流域发展、增加双方的人员流动及交通合作都会有很大帮助。因此,2007年开始中国东盟双边合作的层次将出现多元化趋势。

最后,经济之外的其他领域合作也将得到加强。目前,中国东盟双方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海上安全、抢险救灾、共同应对跨国问题等方面都有合作。而促进军事对话与交流,开展机制化防务合作这些目标最近也已经提出。这说明随着互信水平的提高,一些原先比较敏感领域的合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1]建立双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2003年双方就已提出,并且正成为近几年双边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罗伯特•吉尔平在《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原版影印本)一书中对这两者的关系有较深入地分析。
[3]王玉主,“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东盟贸易:一种政治经济学解释”,《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4]曹云华,“论中国东盟的相互依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1期。
[5]张蕴岭教授最近在《财经》杂志年会上的演讲中分析了中国的这一战略考虑,http://www.caijing.com.cn/conference/0764.htm
[6]王玉主,“‘新雁行模式’促中国东盟共同繁荣”,《国际商报》2006年11月7日。
[7]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国际商报》2006年10月24日。
[8]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0月30日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时明确提出,要维护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核心地位,维护东盟与中日韩(10+3)在东亚合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新华社:“温家宝对未来发展中国-东盟关系提出四点建议”,http://www.GX.xinhuanet.com,2006年10月30日。
[9]“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提速”,中国东盟协会网,http://www.chinaasean.org/,2006年8月28日。
[10]商务部网站。
[11]新华社:“温家宝对未来发展中国-东盟关系提出四点建议”,http://www.GX.xinhuanet.com,2006年10月30日。
[12]《瞭望》周刊专访刘奇葆, "一轴两翼"推动和谐共赢,广西日报网络版2006年11月9日。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