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大陆加入WTO后的区域合作政策

作者:陆建人 来源:《中国战略观察》 时间:2006-03-20
  一、WTO还是FTA?——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

  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大陆(以下简称为“中国”)终于在2001年底加入WTO,成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重要一员。入世四年多时间以来,中国一直在认真履行承诺,大幅削减关税,逐步开放市场,在国际贸易中按照WTO规则办事。入世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起了显著作用。2005年底,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已达成14221.2亿美元,比2001年底入世时的5097.7亿美元增长2.8倍。目前,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作为WTO中最大的发展中成员和经济增长最快的成员,中国支持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并在WTO多哈谈判中扮演着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作为APEC的重要成员,中国也在APEC会议上强烈呼吁推动多哈谈判,支持APEC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无疑,作为全球名列前茅的贸易大国,中国对WTO、APEC等组织所持的积极态度,对于巩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起了有益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国入世后的这几年,也正是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转折的时期。这里所说的巨变,就是指全球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地区贸易协定(RTAs)。[1]由于RTAs/FTAs的不断增长,目前,全球贸易总额中约有一半已不在WTO范围内进行,而是在这一体制之外的RTAs/FTAs中进行的。世界贸易格局的这一巨变,使得WTO的前途变得令人担忧,而多哈谈判陷于僵局,又加剧了RTAs/FTAs的扩散趋势。据WTO最新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球各类RTAs(包括已实施的和即将签署的)总数已接近300个,目前已向WTO通报的RTAs已达250个,其中一半以上是1995年1月后才通报的,而大部分是新签署的,其中又有不少是在2000年后才签署的。据统计,WTO的成员是几乎都至少参加了一个RTAs/FTAs,而最多的参加了29个RTAs/FTAs。全球每个国家平均加入RTAs/FTAs的数量高达5个(世界银行, 2004)。

  RTAs/FTAs的爆炸性扩散,使全球贸易体系出现了有别于WTO的“另一种趋势”,即形成了与WTO迥然不同的一套贸易规则。WTO是建立在非岐视原则基础上的多边贸易体系,其受益者是WTO全体成员,而RTAs/FTAs仅以自身成员为受益对象,对非成员则实行岐视。另外,它们往往将一些重要产品(尤其是农产品)排除在贸易自由化之外。而最不同的是,每一个RTA和FTA都有自己的原产地规则,限制性极强。这些特点使得全球贸易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国家的产品进入某一既定的市场,往往要受到差异很大的贸易规则的制约,产生所谓的“意大利面碗效应”()。

  东亚长期以来是RTAs/FTAs发展最缓慢的地区。直至1997年,全球GDP排名前30位的经济体中,只有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没有加入任何RTAs/FTAs,整个东亚除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外,没有其它区域一体化组织。但1997年后,情况发生大变。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亚各国加强了合作,开始了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了10+3框架。而随后发生的WTO坎昆会议失败(1999年),多哈谈判举步艰难,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陷于困境及APEC进程缓慢等因素,又加快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此背景下,东亚各国纷纷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从多边转向双边和地区。

  在2001年底之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是“入世”,目光主要集中在全球贸易体制上。入世的目标实现后,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出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焦点也出现了变化。除了兑现入世所作的承诺,继续遵守WTO体制外,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中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两手抓”的特点,即一手抓WTO,另一手抓FTA。

  其实,中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注在入世前夕已经产生。在2000年11月于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主动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这项建议是在东盟国家对中国即将入世普遍感到担忧的情况下提出的。东盟担心,中国入世后,对外贸易会大幅增长,对东盟各国的出口也会急剧上升,从而冲击市场。针对这种担忧,中国领导人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让双方分享贸易增长成果,实现双赢。

  接下来的步骤进行得非常顺利。2001年11月,双方宣布用10年时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并于2002年5月就开始官方磋商。2002年11月,双方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从时间上看,中国入世与提议建立CAFTA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性,即多边主义与双边主义双管齐下。相比之下,日本从多边主义转向有选择的双边主义花费了多年时间。[2]在地区主义方面,日本的反映迟钝而被动。在中国的刺激下,日本才与东盟签署双边FTA。

  中国一入世就碰到了全球多国边贸易体制遭遇地区主义强烈冲击的环境。如上所述,中国做出的抉择是两手抓,既要为维护WTO体制做出贡献,又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有所作为。这样做,是符合中国作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的利益的。因为目前在RTAs/FTAs中进行的贸易已接近世界贸易额的一半,对这样大的份额怎么能无动于衷?况且美国、欧洲等贸易大国都采取“脚踩两只船”的政策,一边高举WTO大旗,一边扩大其地区贸易协定的覆盖面。

  中国做出积极参与RTAs/FTAs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来自美、欧和其他地区不断增强的地区主义的挑战;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改革与开放,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多边投资促进机制不足的情况下,尽量让企业利用各种双边的FTAs,来争取更多的投资优惠。此外,中国入世后,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已开始熟悉和适应世界贸易体制,这使得中国具备了参与RTAs/FTAs的条件和能力。最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周边贸易伙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它们纷纷向中国大市场靠拢。CAFTA签署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国都要求与中国签署FTA协议。中国已站到了区域合作的前沿。

  二、当前中国的区域合作政策与状况

  目前,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致可分为非机制化、准机制化和机制化三类。以中国参与的合作组织为例,前者如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论坛性质的组织,中者如APEC、10+3,后者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曼谷协定等。APEC是介于论坛与机制化组织之间的一种区域合作形式,是一种“软组织”;10+3是正在走向机制化的区域合作形式,所以笔者将它们列为“准机制化”一类。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基本上是循序渐进的,从非机制化到准机制化,再到机制化。[3]从推动地区合作,上升到推动地区一体化。迄今为止,中国已参与的和正在谈判的各类区域合作组织(包括RTAs/FTAs)已达20余个。表达列出了主要情况。

  自从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CAFTA协议后,中国便进入了FTA时代。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地区要求与中国商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正在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伙伴,并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和多形式的合作政策。多层次是指参与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如亚欧会议是跨地区合作,APEC是亚太地区合作,这两个组织地域范围大,成员多,属于大区域层次上的合作。10+3是东亚次区域合作,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国与十国集团的双边合作,正在谈判的双边FTA,则是两国之间的合作。

  多领域合作是指中国参与合作的领域多种多样。既有象APEC这样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领域,又有像上海合作组织所进行的安全领域合作,还有亚欧会议的政治对话,此外还有像《清迈协议》这样的纯金融领域合作。多形式是指中国对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组织,包括非机制化、准机制化与机制化的都有兴趣,都积极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区域合作政策的重点正在从非机制化组织转向机制化组织,主动选择贸易伙伴商谈FTA,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FTA战略。这一战略可以概括为“迈向大周边,迈向大市场和新兴市场,迈向能源和重要资源”。

  “迈向大周边”是指中国在选择FTA伙伴时,优先考虑大周边国家。(地区)所谓“大周边”系以东亚为主,南亚、中亚、西亚并列,并包括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太国家在内的范围较大的周边地区。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除美、欧以外,都集中在大周边地区。以2005年为例,中国的前10位贸易伙伴中有7位来自“大周边”地区,它们与中国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0%(参见表2)如果加上印度、中亚五国和新西兰,中国与“大周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已接近60%,且近5年来一直保持这样的高水平。

  不过,在“大周边”地区中,中国又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最为密切。中国很早就认识到,只有整个东亚地区形成紧密的一体化关系,东亚各成员才能发展得更快,未来的中国经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依托。因此,中国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历来持积极的态度。自从10+3框架诞生以来,中国一体化进程。

  “迈向大市场和新兴市场”是指中国FTA战略是另一个重要内容。尽管大周边地区是中国的传统市场,但同时需要重视美、欧这两个大市场和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目前,欧盟与美国已分别成为中国一、二位的贸易伙伴,2005年与这两个伙伴的贸易额已占中国外贸总额30.2%。这两个大市场的容量很大,需要继续进行深度发展。为此要加强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争取形成像NAFTA那样的南北型FTA,这对中国更加有利。目前收益。

  另外,除了传统市场、发达市场之外,还需要开拓新兴市场,以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非洲、拉美是颇有潜力的新兴市场,与中国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应当是中国选择FTA伙伴时优先考虑的对象。

  “迈向新能源和重要资源”是中国FTA战略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获取能源和各种生产资源,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与富有能源或自然资源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使中国获得能源和资源稳定而便宜的供给,保障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目前,特点。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中国大陆的区域合作政策从来没有刻意排除台湾。台湾是大陆的主要贸易伙伴,为了推进两岸的经贸关系,大陆早就提出与台湾建立自由贸易区,但遭到台湾当局的拒绝。2005年连战先生率国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时,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受到大陆方面的高度赞赏,但又遭到台湾当局否定。目前大陆已与香港、澳门签署了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果将来能建立起包括内地、台、港、澳在内的“中国自由贸易区”,那么必将大大推动两岸四地的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必定变得更加强大。

  

  --------------------------------------------------------------------------------

  [1]世界银行的专家也认为,“区域贸易集团的增多已成为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变化之一。”(SchiftandWinters,2002)

  [2]参见陆建人;“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载《当代亚太》2006年1月,北京。

  [3]中国最早参加的区域合作组织是APEC(1992年),1996年加入亚欧合作。也有学者把APEC和10+3归入非机制化组织之类。参见中国APEC研究院等编写的《亚太经济发展报告2005》,P132。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