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论文

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青年一代的交流

作者:陆建人 来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时间:2006-03-15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或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双方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中国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即距今约2200年前的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中国先民就经陆路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缅甸等国有了交往。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中国先民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与东南亚海岛国家的人民交往。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统治时,古代的中国海船从南海(今广东省徐闻)起航,带了大量黄金和丝织品,途经今天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缅甸,远航到印度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斯里兰卡返航。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今天印尼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古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称呼)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地带。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开展丝绸贸易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区之间的民间交流。

  公元3世纪前后,在中南半岛和印尼群岛先后出现一些王国,他们派遣使节到中国,与当时魏晋南北朝(公元3—6世纪)的历代王朝开始了友好往来。到了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中国的海上交通逐渐发达,尤其是广州到马来半岛的海路十分畅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互派使节,经贸往来非常频繁。考古证明,隋唐时期,中国向东南亚国家出口了大量瓷器和丝绸,并从东南亚地区进口了许多香料(perfumery)、珍宝、药材等货物。以后,到了宋元时期(公元9—13世纪),中国海商又开辟了从中国东南沿海通往菲律宾群岛的东洋贸易航线,中国与东南亚的民间交流进一步扩大。[1]

  明朝初期(1405-1433年)的28年间,中国的友好使节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率领庞大的远洋航队,乘风破浪,东起琉球、菲律宾和马鲁古海,西至莫桑比克海峡和南非沿岸的广大地区,航程10万余里,与沿途30余个国家进行友好交往,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奇迹。东南亚是郑和船队的必经之地,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满喇加王国成了郑和船队会合和储存钱粮的重要中转站,满喇加王国也因此而成为东南亚的贸易中心。郑和下西洋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和民间交流。郑和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交往准则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和平外交理念。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不少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定居,为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到19世纪40年代,东南亚各地的华侨人数已达150万左右。[2]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不但很早就有了友好交往,而且也有过相同的历史遭遇。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前后,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也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遭受了英、法、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野蛮侵略。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都没有屈服于残酷的殖民统治,而是共同奋起反抗,相互支持。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的反殖斗争,互相推动和影响,起到了间接支援作用。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也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又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又和东南亚各国人民一起,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中缅等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参加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亚非会议,大家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20世纪50-70年代初,中国人民积极支援越南人民反击法国、美国的侵略,直到取得全面胜利。而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斗争也得到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坚决支持。

  1967年8月8 日,东盟宣告成立。东南亚地区出现了一个由获得了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联盟(association),东南亚国家为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而走到了一起。今天,东盟已经从初期的5国壮大成为覆盖东南亚地区10国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组织,在亚太地区和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东盟成立时,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造成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互不信任和对立状态。但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插曲。1978年11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问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提出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此后,双方在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另一方面,一些国家所担心的东南亚共产党和华人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为中国与东盟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991年,中国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从此,双方迎来了对话和合作的全新历史时期。在过去的15年间,双方关系经历了建立全面对话框架、走向睦邻互信和确立战略伙伴关系三个阶段。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 1997年12月, 在亚洲金融危机肆虐的背景下,东盟倡导举行10+3会议,并在此框架内建立了中国-东盟年度峰会(10+1)机制,双方建立起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2年双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底,中国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 2003年10月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成为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的东盟对话伙伴,同时,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现在,双方已在各个领域建立起28个合作机制。

  在这短短15年中,双方关系经受了多次重大考验,如 1997 年的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2004年底的印度洋大海啸,还有禽流感,恐怖袭击,等等。每逢危机时刻,中国人民总是与东南亚各国人民手拉手,肩并肩,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困难。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向受影响的东盟国家提供援助;在印尼、泰国等邻国遭受毁灭性的海啸灾难时,无数普通的中国人自发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创下了民间对外捐款的最高记录。中国有句老话:“患难见真情”。历尽磨难之后,中国人民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友情变得越来越牢不可破了。

  今天中国与东盟双方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双方政治关系良好,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其他各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拓展。随着双方合作的扩大,人民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国游览的首选地点。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也有更多东南亚商人和游客来中国经商和旅游。这种普通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强了双方的了解,进一步密切了双方关系。而在民间交流方面,年轻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意义更为重要。因为青年一代肩负着巩固、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东盟传统友谊和推进双方友好关系的历史重任。

  中国和东盟领导人非常关心双方青年一代的交流。在2003年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倡议建立中国与东盟青年部长会议机制,以促进双方青年交流。2004年9月,中华全国青年联盟(All-China Youth Federation)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青年事务部长会议。东盟10国青年事务部长或部长代表、青年事务高官和企业家代表以及东盟秘书处代表共75人与会。会议通过了《中国—东盟青年合作北京宣言》和《首届中国—东盟青年事务部长会议后续行动计划》。为落实“后续行动计划”,中方于 2005年6月实施了“东盟青年领袖访华计划”项目,邀请了东盟国家领导人和青年企业家访华10天。

  此外,中国还与部分东盟国家合作开展了多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项目。自2001年起,中方倡议发起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青年组织共同开展“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友好之船”活动。2002年起,中国在广西青年交流学院开展设了三期东盟青年干部培训班,招收了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和印尼学员学习,每批学员学习10个月,共培训了119名青年干部。另外,中国还从2002年起每年向老挝和缅甸派遣青年志愿者,从事汉语教学、医疗卫生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2005年2月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派遣了18位优秀青年赴泰国南部海啸地区开展救助打捞服务。

  同时,中方也积极派代表参加在东盟国家举办的区域青年交流合作活动。例如,2005年8月,中华全国青联代表赴印尼三宝垄参加了“东盟青年节”并领取了“东盟青年奖”。此外, 在10+3 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双方青年也有各种交流机会。例如,2005年9月,全国青联在华举办了首届“东盟与中日韩(10+3)青年友好会见”活动。来自东盟十国与日本、韩国的青年领导人、青年学者和青年企业家以及东盟秘书处官员共82人来华参加了活动。活动期间分别举办了东盟与中日韩(10+3)青年领导人见面会、青年学者见面会和青年企业家见面会。

  综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青年作为创造未来的力量,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革新和进步,在各国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1 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世纪,是开放与发展的世纪,同时也青年一代大展宏图的世纪。中国和东盟共有18亿人口,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人。青年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内容。青年一代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国家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应当大力鼓励和促进双方青年之间的交流,开拓更多的渠道,扩大交流的领域。除了建立政府层面的机制,还应充分发挥民间的各种力量,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青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两千多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民间友好交往从未停止过,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的青年一代,将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并通过更多更广泛的交往,来巩固和发展我们之间的友谊,让它世代相传。我衷心祝愿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万古长青!

  

  (此文是作者在中国—东盟系列演讲会上的演讲稿,该次会议由印尼外交部于2006年5月8日在雅加达东盟秘书处举办。)

  

  --------------------------------------------------------------------------------

  [1]参见聂德宁等:《全球化下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5页。

  [2]参见吴风斌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9页。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