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论文

关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几点思考

作者:陆建人 来源:《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 时间:2004-09-03
  【内容提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顺利崛起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着重处理好经济与外交、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周边与非周边、现在与将来等几对重要关系,有针对性地制订我国对周边主要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东盟、俄罗斯、中亚和印度的贸易战略。
  
发展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对我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1.在我国崛起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有众多周边邻国的亚洲大国,与我国直接接壤的邻国就有14个,加上邻近的其他国家,周边国家就超过20个。这种情况在世界大国中并不多见。例如,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接壤邻国,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就较简单,再加上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确定了美国的中心地位,美国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可以放手去实施其全球战略。无疑,从地缘关系来看,一个国家邻国越多,处理彼此间关系就越困难。但另一方面,在邻国众多的客观条件下,只要通过主观努力,实施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也可以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利用邻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自己。反之,如果盲目自大,横行霸道,邻国必群起而攻之,从而麻烦不断,内外交困,何谈发展与崛起?
  我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崛起意味着国力的扩张,首先是经济规模上的扩张,也包括贸易规模上的扩张。另外,崛起还表现在外交舞台的扩大上,对地区事务与全球事务参与范围的扩大上。这样,在崛起这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中,我国不可避免地会与周边国家产生各种各样经济、政治利益上的摩擦和碰撞。所以,首先受到中国崛起直接影响的就是地缘上与中国接近的周边国家。
  我国周边国家虽然多,但大部分是经济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真正的富邻惟日本一国而已。另一个特点是,除日本、 俄罗斯、印度外,大多数周边国家都是经济、人口规模不大的中小国家。它们对我国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恐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小发展中国家拉开了距离。周边国家对我国的担忧随之而生。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国家,在吸引外资上大大落后于我国,加上部分外资又从这些地区转向我国,它们对我国的戒心更强了。中国威胁论也因此再掀波澜。
  近几年来,我国外贸规模的扩张更令人吃惊。1998年,我国外贸总额为1837亿美元, 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 年已达4743 亿美元,跃居第七位;2003年迅速扩张到84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反观周边国家,外贸规模虽有扩大,但它们的排名基本未变。另一方面,我国与周边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迅速增多,除了与美、日、欧、韩不断发生摩擦外,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邻国,也开始对我国出口的某些商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
  鉴于上述因素,在我国崛起的过程中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外交政策有三大支柱,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放在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地位,凸显了周边的重要性。这是从我国外交战略布局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从我国所处的亚洲和亚太地区来看,中美、中日、中俄、中印(度)等大国关系都集中在我国周边。美国虽不是我国周边国家,但实际上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我国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而从“发展中国家是基础”这点来看,目前在国际事务中起积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也主要在我周边地区。其中,印度和俄罗斯是大国,而东盟是国家集团,它们都处在我国周边,在我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自然是非同一般。可以说,在我国崛起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国际环境就是周边环境(包括美国)。因此,保障周边环境的持续稳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崛起过程中必需长期努力的目标。
  2.发展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是我国顺利崛起的重要保障。
  中共十六大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正是基于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的战略考虑。毫无疑问,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个周边环境,我国才能顺利崛起。而要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必须把“睦邻、安邻、富邻”作为这项方针的核心内容,同时它也应是我国崛起过程中的一项长远政策。
  “睦邻”、“安邻”主要涉及到我国处理周边关系的政治、安全考虑,而“富邻”则涉及到我国对外经贸政策的考虑。简言之,“富邻”政策就是谋求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同繁荣与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平等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富邻”的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归根到底,“利他才能利己”。如果一国的四周都是穷国,那么这个国家也很难富起来。在非洲就有这种情况。但是,如果相对富裕或较发达的国家能主动帮助周边穷国或欠发达国家,如提供援助、出口信贷、减债、给予特惠关税等,使周边国家逐步具备与其发展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的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逐渐扩大周边市场,增加福利收入,最后使整个地区摆脱贫穷。这样的例子,在东亚已经有过。日本就通过对东南亚、中国、印度等周边国家的政府开发援助(ODA)及出口信贷,或提供特惠关税,扩大了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其得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远远大于付出。而日本的贸易 “黑字回流”计划对东亚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事实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已经在局部范围内实行了“富邻”政策。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向印尼等国家提供了金融援助,帮助东南亚国家渡过难关。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不振的困难条件下,我国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和 “世界工厂”的作用,扩大了从周边地区的进口,特别是从日本、韩国、东盟、中亚和南亚的进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为亚洲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我国还在2003年向柬埔寨、缅甸、孟加拉国等国推出“亚洲减债计划”,向老挝、缅甸、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提供特惠关税甚至免税待遇,并承担了大湄公河开发计划中的若干工程项目。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东南亚地区,“中国威胁论”已被“中国机遇论”所取代。这表明,“富邻”政策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是减少与周边地区政治摩擦的有效手段,是使我国顺利崛起的重要保障。
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实施“富邻”政策,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经济与外交的关系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扩大与它们的经济合作,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同时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对外经贸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一个工具。世界各个大国都是如此。最典型的是日本,把政府开发援助作为贯彻其外交意图的一个得力工具。其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援助也都有政治上和外交上的考虑。
  因此,在制定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和经济合作战略方面,必须考虑到与我国外交战略相协调。我们在选择经济合作伙伴方面,在开放货物和服务市场方面,在政府采购和吸引外资方面,都要顾及到我国外交战略布局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对外经贸与合作战略方面,眼光要远大,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使我国对周边国家的经贸和合作战略符合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大格局,有利于我国在亚洲的和平崛起。这应当是制定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和合作战略的重要出发点。
  2.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都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两者不能偏废,但也常常有互相冲突的时候。事实上,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两者的关系是有主次之分的。这就需要我们统筹考虑,灵活选择。在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关系和经济合作方面,尤其需要处理好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切忌“惟利是图”。这里的“利”自然是指经济利益。
  由于我国的周边国家大多是经济比我国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与它们发展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时,就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政治利益。这些比我国落后的国家正是我国实施“富邻”政策的对象,也是消除“中国威胁论”,使之变为“中国机遇论”的重要对象。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随之出现的国力壮大,我国已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对周边的落后穷国实施“富邻”政策。换言之,在与这些国家做生意、搞合作时,我国便不能斤斤计较经济利益上的得失,而应更多地考虑其他利益,尤其是政治利益。
  2002年我国与东盟签署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但在随后的谈判中,双方也发生了经济利益上的一些矛盾。例如,有的东盟国家要求延长消除关税的最后期限,菲律宾提出放宽到2012年,而不是2010年,并得到印尼、马来西亚的响应。最后,中国决定让步。另外,作为建立该自贸区的第一步,以农产品降税为内容的“早期收获计划”的推出,也是为了让东盟国家首先得到实惠。我国农产品生产过剩,出口又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再向东盟开放农产品市场,显然得不到经济上的利益,还会对我国农业人口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另外,中国还承诺,随着关税的下降,今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若快于东盟对我国出口的增长,中国将对出口数量进行调整,不使东盟国家吃亏。中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东盟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在政治上得到它们更多的支持。换言之,中国得到的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政治利益,而东盟得到的是“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实际上是通过利益交换,实现利益平衡,使双方实现“共赢”。
  事实上,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利益服从于政治利益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美国与约旦建立自由贸易区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美国与约旦的贸易额很小,搞自贸区对美国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利益,但对约旦却很有利。而约旦的回报是政治上追随美国,从而让美国在中东敏感地区钉入了一个楔子。
  我国在与东南亚、南亚及中亚地区周边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时,都应该首先考虑政治上的利益,通过让渡经济利益来获取它们的政治支持。从某种意义上看,前者是可以计量的,而后者是不可估量的,这对我国更加宝贵,更加重要。
  3.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时代,如何平衡国家(民族)利益和地区利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新课题。我国所处的东亚地区,随着“10+3”机制的发展,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开始。至于亚洲经济一体化,虽然离我们尚远,但也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入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利他也是利己的大事。中国的崛起不应当是一件孤立、偶然的事情,而应当是亚洲觉醒、亚洲崛起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没有必要去担忧周边国家的崛起,尤其是像印度这样的大国的崛起。我们在抨击“中国威胁论”的同时,也要反省自己,是否也同样把周边大国的崛起看成是对我们的威胁。我们在推动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时,不能仅仅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只谋求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应当顾及到周边国家的利益,顾及到整个地区的利益。
  随着欧盟一体化的深入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今后十几年中,亚洲,首先是东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才能维护我国的利益。应当认识到,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并非一定表现为此长彼消的关系。东盟十国所以能走到一起,就是认识到只有有了地区利益,才有各自的国家利益。我国在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时,务必要处理好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关系,切忌凡事惟己为重,只干与己有利之事,不干与己无利之事。有的时候,需要适当放弃一部分国家利益,以换取地区利益。近几年,我国扩大了从周边国家的进口,造成贸易逆差逐年增加,并使国内某些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国家利益有所损失。但换个角度看,我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正在对周边地区的繁荣做出贡献,让周边国家得利,对整个地区的发展有益。而我国最终也将从地区利益中受益。当东亚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时,当东亚各经济体都联合起来时,就有足够力量应对欧洲、美洲的挑战。因此在制订我国对外经贸战略时,要将区域经济一体化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要坚持把与发展周边国家经贸关系列为重点。
  4.周边国家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
  2003年,在我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有六个来自周边地区,它们是日本(1)、香港(4)、东盟(5)、韩国(6)、台湾(7)、 俄罗斯(8)(括号中的数字为排名序号,下同)。其他四个主要贸易伙伴分别为美国(2)、欧盟(3)、澳大利亚(9)和加拿大(10)。
  在我国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时,也不能忽视发展与非周边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这里谈的主要是美国与欧盟,其中美国乃是重中之重。美国目前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对美贸易额约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5%,略低于日本的15.8%。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到2005年,美国便将取代日本,成为我国首位贸易伙伴。美国不仅仅是中国(包括香港)的主要出口市场,而且是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地,在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正是来自美国的贸易顺差,平衡了我国对周边地区主要贸易伙伴(日、韩、东盟及台湾省)的贸易逆差。而且,今后我国与周边贸易伙伴的逆差还会继续增长,如果没有来自美国的贸易顺差,那么我国就将进入贸易赤字时代。
  发展中美贸易和经济关系是我国对外经贸战略中的头等大事,其意义甚至超过了我国与周边众邻国的经贸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对美外交政策也需要符合我国对美经贸战略的需要,而不是相反。这一点与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考虑是有明显区别的,后者要求我国更多地考虑外交政策的需要。而对前者,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发挥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来保障我国对美经贸战略的实施。
  欧盟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3年我国与欧盟的贸易额已达1252.2亿美元,直逼美国(1263.3亿美元)。而从出口来看,欧盟位居我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其重要性已超过日本(第四大出口市场)。欧盟也是我国外贸顺差的重要来源地(2003年达190.9亿美元)。从经济角度看,欧盟对我国的重要性与美国几乎相当。欧盟还是我国引进高端技术的主要来源地。而从政治角度来看,发展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对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有利。因此,欧盟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在制订对外经贸与合作总战略时,必须处理好与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与美国、欧盟、周边国家的关系。在市场开放、贸易政策、关税政策、自由贸易区伙伴选择等各个方面统筹考虑,使我国有限的经贸资源得到最合理、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取得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5.互补性与竞争性的关系
  纵观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特点,它既有互补的一面,又有竞争的一面。总的看,我国与东北亚、中亚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经济互补性较突出,而与东盟国家、南亚国家的经济竞争性较强,这是由我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稀缺程度、产业结构上的差异造成的。
  一般而言,与互补性强的周边国家发展经贸和合作关系比较容易,潜力也较大,而与竞争性强的周边国家发展经贸和合作关系则比较困难,潜力也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在制定与周边国家发展经贸和合作方针时要向互补性强的邻国倾斜,即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它们,或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刺激。
  应当看到,互补性与竞争性的强弱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两者是动态发展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为例,目前由于双方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出口市场上有不少雷同、相似之处,致使双方的竞争性颇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国谨慎处理好与它们的经贸关系。我国应努力扩大已有的互补性,如扩大油气、木材、矿物等资源性产品的贸易,同时需寻找、开发新的互补点,如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大型设备等等。在这方面,我国与东盟的互补性很突出。
  另外,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经济上的竞争性。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七年中,我国经济、科技发展较这些地区的国家更快,双方在经济结构上已拉开差距。在一些产品上的竞争性已经减弱。估计今后这种差距只会扩大不会缩小,所以双方的竞争性将继续弱化,而互补性会增强。因此,扩大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颇具潜力。
  与此同时,原来互补性较强的国家会出现相反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我国产品与日、韩等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会加强。我国生产的这类产品将大部分替代从日、韩等周边国家进口的同类产品。这样,原有的互补性就会转化为竞争性,这就需要我国寻找与这些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新的互补点。总之,在对周边国家经贸关系进行布局时,要从动态角度综合考虑与各国(地区)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关系,对贸易资源及时进行调整,以获取最大利益。
  6.目前的贸易格局与未来的关系
  在研究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时,不仅要看到目前双方贸易的特点,还要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把握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使我国的对外经贸战略具有超前性。
  我国目前处于“世界工厂”时期,外贸具有明显的加工贸易性质。据有关统计资料,近几年我国的出口商品有65%来自外资企业,主要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在华外资企业。它们从我国周边地区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在我国加工成制成品后向美、欧、日出口。其中大部分是出口美国的。这种贸易格局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有利,一是带动了出口,并使对华贸易保持顺差,二是把它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转嫁到我国。这种情况从根本上看是由东亚地区产业转移造成的。由于东亚地区能够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国家并不多,今后10-15年,我国仍将成为周边地区外资的主要投资地。但是,这种“周边—中国—美国”的贸易格局能否长期保持下去是令人怀疑的。
  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迅速增加,已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政治麻烦。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尖锐化,今后美国很可能对我实行进口限制,如同它过去对日本、“四小龙”所做的一样。届时,我国将不得不压缩对美国的出口,转而增加对日、韩、东盟和其他周边地区的出口。这会导致周边地区对我国的贸易顺差大幅下降,甚至可能转为逆差。这样,周边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也会随之增加。这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关系。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准备,及早采取措施,化解矛盾。
  
有针对性地制订我国对周边主要国家的经贸战略
  
  我国周边国家按地区大致可分为北亚(俄罗斯)、东北亚(日、韩)、东南亚(东盟十国)、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及中亚(哈萨克斯坦等五国)。我国应当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制订不同的经贸战略。以下做一简述,上面已提到过的内容,不再重复。
  1.日本
  日本已连续十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两年之后可能会被美国超过。但从长期看,日本仍将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地。
  目前,我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对象国。2002年,我国对日出口已占日本总进口的13.5%。尽管如此,日本吸纳我国产品的空间仍很大,这是由中日在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由于垂直分工依然是日中分工的主要形式,因此双方的经济互补性非常突出。另一方面,日本经济已摆脱了12年的连续衰退,进入复苏阶段,今后将是日本内需由弱转强的时期,日本会增加从东亚的进口。我国企业应当把握时机,千方百计地扩大对日出口,缩小对日贸易逆差。此外,如果2005年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谈判能取得成功,日本将被迫开放农产品市场,那么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就会迅速扩大。当然,这需要我国严格把握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应该对此早做准备。
  近几年由于日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日之间已发生过几次大的贸易摩擦。今后,双方的贸易摩擦仍会不时发生。但总的看,中日的贸易摩擦比较温和,且常以日本不了了之而结束。日本对我国反倾销起诉远比欧美要少。从各方面来看,日本都应该是我国紧抓不放的贸易伙伴,其重要性仅次于美国,我国应下大力气研究日本市场,扩大对日贸易。
  另外,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的潜力也非常可观,目前日本对我国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尚不足5%。从东亚地区产业结构转移的趋势来看,未来能够吸纳日本产业转移的只有中国、韩国和东盟,而中国的市场最大,成本最低,对日资企业应当最有吸引力。只要我国搞好投资环境,便能吸引更多的日本投资。
  总之,在我国周边经贸战略中,日本应被视为重中之重。我国应努力促进与日本的经贸关系与经济合作。日韩已正式开始关于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很有可能达成实质性协议。这将改变目前中、日、韩的三角贸易关系,我国很可能出现贸易转移,部分对日出口(尤其是电子类非互补性产品)将被韩国所取代,这自然对我国不利。为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以分享区域自由贸易的利益。
  为了保障与日本顺利发展经贸与合作关系,实现我国的利益,我国应努力搞好中日关系。在地区合作方面,应当鼓励日本发挥建设性作用。对于日本提出的有利于地区合作的建议,应予以明确支持。我国一方面要牢记历史,另一方面也要向前看。对于民间特别是年轻一代激进的反日情绪应当正确引导。总之,应当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2.韩国
  韩国目前是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其位次已超过台湾省。韩国是最早视我国为机遇而非威胁的邻国。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积极发展与我国的经贸关系。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直接投资对象国。韩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在外资中排名第七位,有20余万韩国人常住我国。
  中韩两国经济互补性比较突出,这也是由两国在东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情况与日本类似。未来中韩发展贸易的潜力仍很大。韩国虽然只有4000多万人口,但其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超过4500亿美元(2002年),比俄罗斯还多。韩国居民的购买和消费能力都较强,我国应积极扩大对韩国的出口,吸引韩国居民来华观光消费。目前,我国对韩贸易呈较大逆差,已超过日本,占第二位。应当逐步扭转这种情况,缩小对韩逆差。因为在周边地区,日韩两国都是较富的国家,这与东盟和南亚地区中较穷国家的情况不同。对于后者,保持适当逆差对我国外交有利。
  韩国政府对东北亚经济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我国的外交关系也相当不错。中、韩之间没有历史问题和领土纠纷,在朝核问题上,韩国也对我国有所求。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韩国都将是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我国应积极推动对韩经贸与合作关系,支持和尊重韩国在东北亚合作中发挥的独特的“中介”作用。目前,韩国在华投资企业大都为劳动密集型,在吸引我国就业人口方面,居外资企业之首。我国应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韩资企业来华投资设厂。今后十年,东亚地区有能力向外直接投资的除了日本以外,最有可能的就是韩国,预计未来十年韩国企业,主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将更多地来华投资,中韩经贸关系与合作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3.东盟
  在我国周边地区,东盟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从地缘政治看,东南亚是对我国最不具有威胁的地区。我国与东盟都属发展中国家,双方有许多共同点。除了与东盟少数国家有南海争端外,我国与东盟双边关系没有大的硬伤。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对外关系中发展最顺利的便是与东盟的关系。东盟作为十国集团,其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达6208亿美元(2002年),分别超过印度、韩国和俄罗斯,在我国周边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居第三位。东盟的外贸规模2002年为7485亿美元,超过我国,居世界第四位。东盟是一个拥有5亿人口、45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和广阔海域的国家集团。无论从哪方面看,东盟都相当于一个大国。我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东盟都沾上了边,足见其在我国外交战略中非同寻常的地位。
  由于东盟不少成员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东南亚地区应是我国实施“富邻”政策的主要对象。我国对东盟与对日韩在经贸政策上也应有所区别。近几年来,东盟一直保持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在我国周边地区中,东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2002年我国对东盟的贸易仅占东盟对外贸易的7.3%。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预计到2005年底,双方贸易额可达1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目前我国与日本的贸易额。因此,东盟这个市场我国必须紧抓不放。
  对于与东盟贸易逆差的扩大不必过分担忧,一是逆差总额比较有限,二是随着自贸区的建立,未来变数还很大。目前适当保持逆差,对我国有利无害。利主要在政治上。我国应当继续对东盟落后国家实行减债计划,扩大优惠关税和免税种类。我国因此而获得的政治利益将远远大于在经济上的损失。
  另一方面,我国应广泛征求国内企业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见,让它们反映自己的困难,提出要求。对于敏感产品的开放要持谨慎态度。对因向东盟开放市场而受损失的种植业者应考虑经济补偿。
  除此之外,还应当鼓励国内企业去东盟国家投资。我国沿海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在2010年左右达到1万美元。这是产业转移的一个拐点。届时,沿海地区将从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转为向外转移产业。由于我国有庞大的西部落后地区,大部分产业将转向西部。但一部分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会向国外投资,其中周边地区将是首选之地。相比之下,东南亚较之俄罗斯、中亚、南亚更合适一些。因为届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基本建成,中国企业在该地区投资能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4.俄罗斯
  在周边国家中,俄罗斯是中国的最大邻国,中俄之间有4300多公里漫长的边界线,俄罗斯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邻国。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曾是世界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大幅衰落,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仅为3411亿美元,在全球排名落在印度、韩国之后。但由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主要核武库、洲际导弹等遏制手段,此外,它拥有的雄厚的、发达的文化教育和高水准的国民素质等“软实力”都还在,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俄罗斯依然是世界的主要大国和军事强国。
  中俄两个大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恩怨后,现在终于作为战略伙伴和平共处。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中俄都需要对方的支持与合作。但总的看,我国对俄罗斯的需要超过俄罗斯对我国的需要。我国国防的现代化离不开俄罗斯,对其军火有较强的依赖性。
  俄罗斯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俄罗斯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是任何邻国都不能相比的,从这个基本层面来看,中俄之间拥有发展经贸和合作关系的巨大潜力。但实际上,双方的贸易规模很小,自1990至2003年,14年的贸易额之和仅907.8亿美元,年均才64.8亿美元。2003年,中俄贸易达到创纪录的157.6亿美元,但仅占我国当年外贸总额的1.85%,这一比例落在城市小国新加坡之后。造成中俄贸易规模过小与两国国际地位不相称的原因有许多,这里仅指出三点:第一,俄罗斯不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实行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不发达,对外贸易不活跃,至今仍未加入世贸组织。第二,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在欧洲,这与其经济重心在欧洲是相协调的。2003年,俄罗斯与欧盟老成员的贸易额达690.26亿美元,是与中国贸易额的4.4倍。第三,俄罗斯人对消费品质量要求较高,比较崇尚欧美日产品,对中国商品的质量与信誉持怀疑态度。这是我国出口厂商面临的难题。
  对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中俄贸易中的另一个难题。依笔者所见,今后逆差还会继续扩大。其原因是我国对俄罗斯能源、军火的需求大大超过俄罗斯对我国产品的需求。
  尽管双方在能源供求上互补性非常突出,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不顺利。这并非纯粹的经济问题。关于中俄日石油管道走向的争议暴露出俄罗斯对我国有较强的戒备心理。同时也反映出俄罗斯并不希望把能源合作仅局于俄中两方,而是希望有更多的参与者(如日本),以获得更大利益。所以,即使最看好的能源合作,也非中国一厢情愿之事。对于中俄贸易与经济合作的困难应当有清醒认识。
  但另一方面,当前中俄双方的合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国要振兴东北,俄罗斯要开发西伯利亚。中俄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中俄边境贸易将更加活跃。值得指出的是,发展中俄贸易和合作仅仅依靠政府(中央或地方)推动是不够的,应当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参与。例如,俄中石油管道项目应当鼓励两国民间资本参与,而不是由国营大企业垄断。
  5.中亚
  中亚的情况与俄罗斯很相似,即与我国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近几年尽管已有较大增长,但数额仍很小,2003年仅40.7亿美元,还不如我国与越南一国的贸易额(46.3亿美元)。究其原因,除了中亚五国经济相对落后,居民购买力弱,外汇短缺,交通不便等因素外,我国对中亚市场长期不够重视是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这些国家独立初期对我国寄于重望之时,我国没有及时与之发展经贸关系。相反,美欧国家的企业依靠资金与技术优势已经成功打入中亚市场。
  中亚五国除土库曼斯坦外,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中亚地区对我国在政治、安全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九一一事件之后,中亚地区对我国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的意义更为重大。在经济上,中亚丰富的石油资源为我国开辟了新的来源,可以减轻我国对风险较高的中东石油的依赖,同时也增强了我国与俄罗斯在进口石油问题上的谈判能力。与俄罗斯不同,经济落后的中亚五国居民对消费品的要求较低,对我国商品有较大的需求,我国的生产资料在中亚也颇有市场。因此,我国与中亚的贸易前景比与俄罗斯更好,关键是要大力开发。应当积极考虑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向它们提供出口信贷,增强其购买我国商品的能力。另外,要鼓励我国西部地区企业进军中亚市场,促进边境贸易,带动西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之,要以“富邻”政策为指导,对中亚五国市场实行“开拓、扶持、发展”的方针,积极推动我国与中亚的经贸关系与经济合作。
  6.印度
  这是一个正在上升的大国,近年来正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年均增长6.5%),庞大的人口(10亿),巨大的市场潜力,近亿的中等收入人口,积极的开放姿态及拥有核武器、火箭和导弹而吸引世人的目光。中印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具竞争性的一对伙伴。但双方的关系尚没有达到“战略伙伴”的高度。双方在相互猜疑中度过了半个世纪,只是最近一两年关系才出现明显好转。
  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方的经贸关系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不过,近几年贸易已呈快速增长态势。2003年,双边贸易额已达76亿美元,但与两国的人口及贸易规模相比较,仍是微不足道的。两国有23亿人口,但双边贸易额很小,例如2003年仅70多亿美元,只占中国外贸总额的0.9%弱,占印度外贸总额的5.5%。
  我国与印度的经济互补性不强,相反,竞争性比较明显。目前,双方的比较优势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如纺织、钢铁、化工业等。双方贸易结构有雷同之处,贸易对象重叠也较多,这种竞争性决定了今后双边贸易的发展潜力比较有限。再从实际情况来看,印度虽然是世贸组织成员,但平均关税比我国高一倍(约27%),非关税壁垒多,阻碍了中国商品的进入。另外,印度是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2年共立案13起。我国企业和出口商对印度市场需求、消费者习惯和贸易规则缺乏了解,因此造成巨大损失的案例十分普遍,这是影响我国开拓印度市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但另一方面,目前双方也面临着发展经贸关系和合作的历史性机遇。在政治上,通过高层互访,双方的信任感有所增强,关系正在不断改善中。在经济上,2003年初双方已在《曼谷协定》框架内达成优惠关税协定,贸易壁垒较前低了。另外,两国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贸易投资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这些都为双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是南亚地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企业“走出去”的首选之地。为了开拓好印度这块“处女地”市场,我国政府部门应尽早与印度签订投资保护协定,为我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利用《曼谷协定》扩大优惠关税种类,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此外还可运用低息贷款、出口信贷等手段,促进我国商品的出口。而我国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熟悉印度市场和交易规则,在我国比较优势较强的农机、化肥、小水电站、家电产品等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开拓好印度市场。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