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论文

亚太经合组织与中国部门开放的战略

作者:赵江林 来源:《世界经济研究》 1998 时间:1998-07-19
   
  亚太经合组织(APEC)自1989年成立起,至今虽然仅有九年时间,但其在市场开放方面取得的进展却非常快。关税减让、非关税壁垒取消、投资限制放宽等贸易投资自由化措施已不足以代表亚太经合组织在市场开放方面的进程,部门提前实施自由化业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97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在APEC成员中对9个部门提前实施自由化及6个部门进入提前实施自由化准备阶段。APEC各成员尤其是发展中成员大都表示要加快部门开放步伐,呈你追我赶之势。这使得中国产业部门发展面临一场新的考验,中国产业部门有可能在没有完成市场开放准备工作的前提下提前开放。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国部门提前自由化作出战略性思考,以促进我国产业发展。
  
  一、部门开放的主要依据
  一国部门提前自由化不仅对该部门的生存、发展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部门间关联效应,也会将上述影响传递到其他相关的产业。随着开放部门的增多,部门自由化对一国的产业经济也会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从国内角度来说,一国部门开放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一般而言,包括部门自身所具有的竞争能力和关联效应,及部门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政府宏观政策环境。
  1.开放部门(产品)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
  部门自由化意味着部门必须接受国际竞争的考验。这就必须考虑该部门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部门开放意味着将该部门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中。激烈的国际竞争迫使发展中国家醒悟到:只有依靠本国某些部门的某种比较优势才能保持市场份额。
  产业比较优势是多重的,它可以是产品本身具有的,如该部门的产品具有天然优势、在世界市场占有较高的份额等,也可以是价格优势,不过最主要的还是部门具有的技术(含管理)水平,这是部门具有竞争力的根本。产业比较优势中的“比较”是有针对性的,是与其他国家产业相比,开放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开放国产业分布中,可以是“边际产业”(即其他国家生产成本较高的或已衰退的产业),也可以是“优势产业”(即其他国家还不具备生产能力的新兴产业),当然也包括该国的一般产业。只要开放部门具有竞争力,都可以看作是该部门的比较优势。
  应该注意的是,即使以部门的比较优势或竞争力来选择部门开放,该部门仍然面临较大的风险。首先,各种保护国内部门的壁垒被取消,开放部门过去可享受的各种明显或潜在的保护政策不复存在,国外部门将享有与该部门同等的国民待遇。其次,该部门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过去更为激烈,这主要是由部门开放而带来的国际竞争引起的,此时国内部门必须与国外部门争夺国内市场,从而使该部门风险增加。这些风险包括:(1)国外部门对国内部门构成的威胁。部门开放往往具有长期效应(这是指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该部门具有的竞争力可能是短期的(指市场结构不会发生变化),长期可能会使竞争力对比结构发生逆转,国外部门还通过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进行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并利用不曾有过的优质低价资源(国内部门开放的比较优势从长期看有可能失去),开拓新产品,从而达到占领国内市场的目的。(2)部门开放给与之相关的产业带来不利影响。国际竞争的压力迫使与该部门有前向联系的部门不得不接受不利的价格条件,这将减少这些部门的利润,如果开放部门失去了竞争优势,相关部门也将处于衰退状态。(3)社会问题。竞争失利迫使该部门减员,失业人员增加等。
  在现实中,各国实际上也是纷纷首选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部门作为先行开放的部门,如在此次APEC部门提前自由化准备阶段中,美国、日本开放汽车、环保部门,澳大利亚、新西兰选择有色金属部门、木材等部门就是基于上述考虑。
  2.资源弱势也可能是开放部门的主要依据
  与上述相反,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部门也可能被选为开放部门。这主要缘于一国自身存在的资源短缺,如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管理等的缺乏,迫使该国作出如此现实选择,即开放这类部门。每个国家一般都有它的产业优势,同时又存在产业弱势的方面,其国内所需要的弱势产业的产品,要么以高昂的代价由国内市场提供,要么从国际市场获取。虽然现代国际经济是建立在竞争关系基础之上的,但这并不排除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补关系,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即使优势产业的发展也脱离不开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上的合作,如美国高技术产品也并不完全由自己生产,其中的部分零件也由其他国家来提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推进,哪个国家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哪个国家获取的利益也最大。利用国际市场就要摒弃那种一切由自己生产的传统观念,充分有效地用好世界市场中的各种优势资源。当然,前提是本国经济命脉要由自己来主导。目前,一些APEC成员主动开放其自身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其目的就是如此。
  开放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1)自然资源互补型,即因缺乏某种自然资源而开放本国的该类部门,如在APEC部门提前自由化进程中,日本准备开放橡胶产业,新西兰准备开放渔业。(2)劳动力资源互补型,即因劳动力资源缺乏或劳动力成本过高而开放本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部门。(3)资本互补型,即开放国内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部门。(4)技术或知识互补型,即本国缺乏某种技术含量高的开发力量而开放该部门,如加拿大开放民用航空部门等。
  开放不具备竞争力的资源弱势部门实际上是利弊权衡的结果,这种战略是以牺牲局部利益来获取整体收益的战略。不过,利用互补性产业关系来选择部门,一般仅限于自然资源和高科技的某些领域,以补充国内产业发展的不足。
  3.开放部门要看其关联效应的大小
  在进行部门选择时,部门的关联效应必须作为主要依据加以考虑,因为具有较强产业关联的部门,通过部门自由化,将在更大的程度上改变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之间的交易规模,对整个产业发展都产生较强的影响。如果一国产业竞争力较弱,则首先选取其关联效应较小的产业部门开放较为明智,因为这对其他产业造成的冲击也弱一些。
  部门开放可按部门在产业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分为三种类型:
  (1)所选择的开放部门为最终产品部门,而中间产品部门和初级品部门为非开放部门。由于最终产品部门具有后向关联效应,国际竞争给最终产品部门带来的压力,可以层层传递到中间产品部门和初级品部门部门,迫使这些部门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加快产业升级,特别是后向关联越大,产业链条越长时,产业升级的效果就越明显。然而,最终产品部门开放所带来的风险也很大,一旦其他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地进行自我改造,最终产品部门对本产业的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的需求将转向国外,导致该产业内部交易量下降,使整个产业萎缩。因此,对最终产品部门的开放,特别是后向关联效应大的最终产品部门开放务必要慎重选择。
  (2)所选择的开放部门为初级产品部门,而最终产品部门和中间产品部门为非开放部门。这类部门选择往往是出于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考虑,通过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使国内中间产品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获取高效低价的资源,达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不过,由于这类部门一般具有前向关联效应,这类部门开放导致的国际竞争在部门间传导效应不大,故而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
  (3)所选择的开放部门为中间产品部门,而最终产品部门和初级产品部门为非开放部门。此时中间产品部门在产业升级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取决于产业链条的长度和它在产业链条上所处的位置。处于靠近下游产品的中间产品部门所起的产业关联效应就大些,这类部门开放效果更接近于最终产品部门的开放效果,而处于靠近上游产品的中间产品部门,其开放效果更接近于初级产品部门的开放效果。由于中间产品部门同时具有前向和后向两种关联效应,对于关联系数大的中间产品部门开放亦应谨慎。
  简言之,选择关联系数较大、产业链条长的最终产品部门和中间产品部门开放,将对产业整体影响更大一些。
  在部门开放过程中,部门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也要考虑进去。目前,与APEC其他成员相比,中国的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不仅加大了部门开放的风险,也加大了部门自我调整的成本,因而不能不考虑中国的市场发育进程。另外,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对一国产业开放的影响较大,一些国家为保护部分支柱产业或更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也尽可能减少部门开放对该国产业的冲击,如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实施部门开放时就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进行有序开放。由于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产业发展水平,还是在市场发育程度上,都不可能使部门开放走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的道路,因而必须将部门开放纳入该国产业政策的指导范围之中。
  
  二、对中国产业部门提前自由化的几点考虑
  APEC部门提前自由化对中国部门而言,是一把双刃利剑,虽然参与国际竞争将加大中国产业的风险,但是它给中国产业调整和升级换代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更多的是利用,而不是排斥。
  1.应把部门自由化战略作为推动中国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部门自由化不仅仅是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得竞争收益,更主要的是使一国产业能够沿其主导产业序列发展。这是因为竞争是推动一国产业高级化的有效手段,部门自由化将进一步强化国内市场竞争格局,迫使开放的产业部门提高效率,并使其他部门随之获取益处,最终使得一国产业结构达到优化与升级。因此,发展中国家实施部门自由化主要目的,应是充分获取部门自由化给该国产业带来的跃迁效应。保证产业安全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强调产业安全,而采取过于保守的做法将不利于一国部门获取自由化带来的好处。中国应把部门自由化与国内产业发展统一起来,更好地加快中国产业的发展,从而在国际分工中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2.中国部门开放的立足点不仅仅要看其比较优势,更要看其关联效应大小。
  为使部门自由化战略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升级,中国部门自由化出发点有必要进行调整,即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中,选择那些关联效应大的部门进行开放。仅仅考虑部门的比较优势对中国部门自由化进行安排,未必是一种最佳的思路,因为现阶段大多数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属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因其产业关联效应不大,无法对产业升级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这样部门自由化意义也就不十分明显。
  从中国产业现状来看,具有关联系数大的部门多不具备比较优势,如汽车、机械等行业,但是,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部门的选择空间实际上变得更为广阔了。一国虽然有不具备竞争力的部门,但不排除该部门也有不少有出口优势的产品,甚至零件,这样部门开放可以延伸到部门内具有比较优势、关联效应又大的某一产品、某一零件上,对这类产品(或零件)进行开放,就有可能对整个部门,甚至产业的发展都产生较强的影响。
  3.尽可能扩大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部门范围。
  从目前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来看,丰富而价廉的劳动力资源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开放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如玩具、服装和纺织等行业,可说是一种低风险的自由化战略。对于使用资本较多、产品技术含量又低的部门如钢铁来说,开放这类部门也是比较安全的,一是这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已处于饱和状态,二是这类产业已是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三是与中国相竞争的发展中国家又很难进入中国市场。那些使用资本较多、又急需提高技术水平的部门如汽车、机械、化工等部门,多为产业关联度高、影响面广、但又缺乏竞争力的部门,开放这类部门将对我国自身的工业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我国起步较晚、投入不足,开放这类部门可能使我国永久地失去国内市场,因而这类部门暂不宜开放。从比较优势来看,资源相对富裕的部门,自由化的风险也较低,而资源相对稀缺的部门,自由化的风险也较高。
  依此,目前中国产业部门开放以如下次序为宜:劳动密集型部门→资本密集型部门→技术密集型部门→知识密集型部门。
  中国也需要开放一些资源处于弱势的部门。就自然资源使用而言,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当低,加上粗滥开采、低效使用,有些资源已呈枯竭之势,那么选择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部门开放也是有必要的;对一些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部门,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类部门开放也不无好处;对于我国缺乏开发能力、但又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的部门,也可考虑其开放的可能性,如选择环保技术部门中的几种产品进行开放。
  目前开放难度较大的是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开放这类产业,特别是开放该产业中最终产品部门所带来的风险相当大,中国目前尚不宜开放此类产业或此类产业中最终产品部门,中国也并非在此类产业中没有选择的可能性,选择其中一些中间产品,特别是靠近上游产品的中间产品,作为部门开放的试点是可行的。
  今后,资本密集型产业部门开放可采取从上向下推进策略,即从靠近上游产品的中间产品向靠近下游产品(最终产品)的中间产品,最后向最终产品推进,这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部门自由化之路。
  4.加强中国的市场环境建设,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是当务之急。
  为适应部门自由化战略的实施,中国尤其要加强国内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建设。从市场环境来看,一是国内普遍存在的低效过度竞争使得中国产业规模经济难以形成,部门开放以后,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很容易占领中国市场;二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完全确立,相应地,中国产业部门的自我调整能力也就难以形成,开放部门的关联效应很难在产业部门间发挥作用,对整个产业的拉动效果也就不十分明显;三是减轻市场风险的保障机制尚没有形成,如社会保障体制及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等,这使中国产业部门开放缺乏必要的保障,抵御国际竞争风险的能力也不强,因而,中国国内市场制度只有走向国际化,才能使中国产业部门从开放中获得最大收益。从政府的经济政策环境来看,部门自由化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政府过去调整产业的手段有可能失效,政府必须对产业整体发展作出新的安排,并随时根据客观情况变化,及时调整部门开放的内容,同时改变产业保护的方式、方法和时期,以适应产业部门发展的客观需求。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