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时事评论

周方冶:军方政变,泰国重返三岔路口

作者: 来源:海外网(北京) 2014-05-23 时间:2014-05-23

 

  摘要:时隔8年再次发生军事政变,对于泰国的政治民主化而言,无疑是重要危机,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其长期以来奉行的选举民主模式产生沉重打击,但对化解政治困局而言,却有可能成为探索协商民主道路的重要契机。

  

  5月22日,泰国军方发动政变,暂时中止2007年宪法,成立泰国国家维和委员会接管国家权力,扣押各派政治领袖,疏散街头集会人群,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宵禁。尽管陆军司令巴育曾反复表示不会政变,甚至在20日实施戒严后,依然声称不是政变,但是素有干政传统的泰国军方,还是再次走上前台,发动了有史以来的第20次政变,再次将泰国政局推向了前途难料的三岔路口。

  时隔8年再次发生军事政变,对于泰国的政治民主化而言,无疑是重要危机,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其长期以来奉行的选举民主模式产生沉重打击,但对化解政治困局而言,却有可能成为探索协商民主道路的重要契机。

  泰国1997年宪法曾被中产阶级知识精英誉为“民主里程碑”,但其核心是选举民主的“多数决”原则,缺乏对少数派政治话语权的理解和尊重。由于在90年代中期,广大中下层民众在政治上缺乏组织性和凝聚力,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政治力量,因此中产阶级很容易在特定议题上形成相对多数,进而影响国家大政方针决策。不过,随着以新资本集团为核心的他信派系崛起,中下层民众很快就在雄厚资金支持下被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资金”与“选票”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他信派系连选连胜奠定了坚实基础。于是,中产阶级成为了选举民主中的政治少数派,并在“他信经济”道路的社会经济改革中,成为改革成本最主要的承担者。这就使得中产阶级很快成为保守阵营的中坚力量,依托黄衫军运动,始终站在政治斗争最前线。

  2006年政变后,保守阵营起草并颁布了2007年宪法,其中对多数派的政治话语权进行了诸多限制,甚至重新启用了曾被认为是威权体制典型代表的参议员任命制度,力求最大限度增加少数派的政治话语权。但问题在于,2007年宪法的理念核心依然是选举民主的“多数决”原则,强调的是竞争和对抗,而不是协商与共识。因此在泰国经济面临发展瓶颈,迫切需要进行存量改革的情况下,各派力量的政治分歧不仅未能化解,反而进一步增加,都期望借助政治权力尽可能地转移改革成本,争取改革红利。事实上,中下层民众对他信的政治支持,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保守阵营的缺乏信任,担忧其无视中下层民众的改革诉求,或是将改革成本转嫁给弱势群体。

  近年来,随着泰国政治危机的不断加深,有关修改2007年宪法的要求此起彼伏。他信派系要求重返1997年版本,保证多数派的绝对话语权;保守阵营则要求进一步限制多数派权力,增加少数派的政治话语权。双方的政治分歧最终引发了2013年以来的政治博弈,并直接导致了英拉政府倒台。此次政变后,修宪会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泰国未来的政治前景。如果依然遵循选举民主的“多数决”原则,继续纠结于少数派与多数派之间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那么,除非复辟军人威权体制,通过暴力强制手段压制反对派,否则难以推进改革,很有可能重蹈2006年政变以来的覆辙。不过,如果能引入协商民主原则,采取互谅互让的方式化解多数派与少数派分歧,那么,泰国就有可能借此突破困局,走上改革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