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时事评论

中印边界问题复杂 最终解决前景可期

作者:吴兆礼 来源:《北京周报》2013年第37期 9月12日 时间:2013-09-10
  

  近几年来,一些印度和西方媒体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报道开始多起来,从最初炒作中国军队多次“入侵”、中印边境频现“不明飞行物”,到中印边防部队的“帐篷对峙”,真可谓不一而足。而中国媒体也对印度独自开发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的藏南地区)、印度增兵藏南等给予高度关注。不可否认,媒体的报道有吸引受众眼球的考虑,但从中也反映出,中印边界问题是高度敏感的。

  众所周知,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的,极为复杂。历史上虽未正式划定但“相安无事”的边界,会逐步发展成为“问题”,并成为六十多年里困扰中印双边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时和一事所致。

  在历史上,按照双方行政管辖所及的范围,中印之间自然形成了一条为两国人民所尊重的传统习惯边界,并且长期以来为两国人民所尊重,两国人民在两千多年来建立了一种相互来往、相互帮助、相互交融的关系。然而英国入主南亚后,为保障英属印度安全,开始以印度为基地向周边扩张,并以秘密换文的方式非法炮制了“麦克马洪线”。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殖民遗产并推行“前进政策”,在1950年代将其北部边界推进到“麦线”,并在西段提出领土要求。1962年边界战争后,中印在边境地区基本上形成了目前的实际控制线。

  解决边界问题,始终是中印两国处理双边关系的重中之重。自1981年中印就边界问题启动磋商进程以来,两国为解决边界问题先后建立了副部级官员会谈、联合工作小组会谈、中印边界问题外交与军事专家小组会议、特别代表会晤,以及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尽管副部级官员会谈未能在边界问题上取得突破,但1989年启动的联合工作小组会谈的成果是显著的。一是1993年的签署的边境和平与安定协定;二是1996年签订的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协定。这两个协定成为中印双方成功维持边境争议地区长期和平与安宁的坚实基础。

  2003年,中印建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第一次特别代表会谈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战略:先确立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再确立落实指导原则的框架协定,最后在地面上划界立桩。2005年4月,第五次特别代表会谈终于达成《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尽管目前双方还未就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达成共识,然而第二阶段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早日商定一个适当的框架,以便最终一揽子解决包括中印边界各段的边界问题。

  2010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期间两国就建立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协定。由于该机制不承担探讨边界问题解决方案的任务,也不影响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因此,客观地说,该机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沟通与交流渠道,主要目的是确保边境地区和平稳定,为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创造良好条件。

  应该说,随着中印解决边界问题的机制化进程不断深入,两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首先是两国从战略高度出发确立了通过和平途径解决边界问题的大前提;其次是明确了以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积极方式解决分歧的原则;第三是确定了可操作性极强的“三步走”路线图;第四是明确了最终一揽子解决而不是逐一解决的目标;最后,为营造边界问题解决的氛围,两国同意在边界问题解决前确保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在中印边界谈判进程中,应该说,中印双方的开诚布公的积极态度对形成目前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功不可没。而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调整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是从没有争议和不谈判立场,转变为承认存在争议并接受谈判;其次是以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前提设限双边关系发展,演化分歧不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三是从坚持逐步解决各段边界争端,到认可最终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

  客观地说,印度增兵边境地区、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强军计划并大手笔军购,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角度看,是无可厚非的。但印度某些媒体、分析家甚至军方经常将所谓的“中国威胁”作为其强军的借口。这说明,中印间的互信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和印度在政治和战略上的互信度低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悬而未决的边界争端,这是两国政治互信度低的主要现实因素;二是对未来亚太甚至世界力量格局中两国有可能走向竞争甚至对抗的一种非理性情绪的外化;三是发展差距导致印度的失落与焦虑。

  中印之间有分歧、有竞争甚至矛盾,这是事实,但这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营造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的氛围。2013年4-5月中印边境“帐篷对峙”,从开始到逐步升级,再到出现转机和消解,这本身就说明,两国边防部队能够通过已经建立的边防会晤渠道进行密切沟通,两国外交部门能够通过有关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进行磋商,两国有智慧和能力在不断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处理好两国间存在的分歧和问题。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相对于印度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军事关系,中印之间的军事交流层次低,两国军事交往的规范化、长期化和扩大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印高层军事交往从2010年8月中断,至2011年4月恢复,再到今年以来显现出回暖的积极态势,可以说是两国致力于扩大军事交往、加强战略沟通、探讨合作新领域的结果。应该说,这是积极的,也是中印两国军事交流的主要方向。但我们也要看到,印度国防力量的发展,如果过度地渲染中国威胁并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只会激化彼此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破坏原本就非常脆弱的政治互信。

  中国和印度互为近邻,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的先后崛起不仅成为亚太地区与印度洋地区最为重要的现象与事件,成为引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综合国力的提升速度与发展趋势也是过去彼此独立的亚太与印度洋两个区域日渐融合为“印太地区”的重要驱动。然而,中印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边界争端所导致的政治与战略互信缺失,也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发展带来两国战略利益外延扩展、交汇与碰撞,而边界争端导致的“低互信”也赋予中印战略互动某种“博弈色彩”。在美国重返亚太并出台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的战略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印边界问题以及未来中印关系走向,毫无疑问,增加了未来印太地区格局塑造的复杂性。但是,只要中印两国能够遵循达成的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路线图,在形成具体的框架的过程中充分照顾到历史证据、民族感情、实际困难、合理关切与敏感因素,以及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那么中印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的前景还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