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时事评论

东盟国家差异性研究亟待加强 学界关注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8-02 时间:2013-08-06
  记者 毛 莉

  为庆祝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中国—东盟高层论坛今日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旨在谋划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

  十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与安全合作、经济与贸易合作、社会与人文合作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如何规划未来的合作方向?学界对中国—东盟关系的研究现状如何?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引领东亚地区合作

  “东盟是中国第一个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地区性组织,而中国也是东盟第一个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区域外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认为,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引领着东亚地区合作,成为“10+1”合作的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认为,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年来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中国—东盟整体关系的发展,将东亚区域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加深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三是有助于稳定南海局势。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这个文件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政治意愿,同时也明确规定,具体的、个别的争议或纠纷,应通过直接当事国的友好协商与谈判寻求和平解决。

  在中国—东盟的政治与安全合作方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曹云华认为,双方正在朝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目标迈进。双方定期举行各种对话和磋商;中国与泰国等国开展防务合作,起到了增信释疑的作用;中国与邻近国家开展反恐合作、禁毒合作等,与东盟各国在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中国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国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勤表示,随着东亚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格局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框架和机制得以确立,双边经贸合作规模迅速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逐步提高。

  王勤介绍,就双边经贸合作来说,2012年双边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则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另外,我国与东盟相互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中国则是东盟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加工业等诸多领域合作进展顺利。东盟也是中国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重要市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金融合作取得新进展,东盟国家已在中国设立30多家银行机构,中资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也设立了11家分支机构。2010年10月,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正式成立。在银联体框架下,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同越南、柬埔寨、缅甸等成员行开展了授信及项目合作。

  谈及中国—东盟经济关系发展的前景时,王勤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将逐步由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传统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将吸引区内外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为该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网络型的外国直接投资提供了条件。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一个基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发展的区域投资环境,是未来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关键。

  社会人文合作拉近双方人民感情

  许利平分析,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后,中国—东盟社会人文合作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3—2010 年,社会人文合作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初步建立起中国—东盟社会人文合作机制,这时社会人文合作是碎片化的,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第二个阶段是2011—2015 年,社会人文合作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正在实施具体的行动计划,使社会人文合作的规模上一个新台阶。

  “在‘10+1’框架下,中国—东盟已经在青年、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建立了定期部长磋商机制,为常态化开展社会人文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许利平表示,社会合作包括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减贫工作、灾害管理、地方政府与民间交流等领域,覆盖面广。中国与东盟通过各种形式的论坛、研讨会、培训班,加强在社会领域的政策交流、对话和技术合作,对双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人文合作包括科技、教育、环境、文化、媒体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十分丰富。中国—东盟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加强相互了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价值观的碰撞,从而谋求区域意识共鸣与认同。

  许利平认为,中国与东盟的社会人文合作有几大发展趋势:合作机制由“10+1”向“10+3”延伸;合作动力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民间主导;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努力实现2015年双向人员来往1500万人次的目标;合作模式由单向驱动向双向驱动转变;合作内容由粗放式合作向精细化合作转变;项目选择上更贴近民生和民情。

  我国缺乏东南亚国别研究专家

  我国学界对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现状如何?中国—东盟的智库合作、学术交流应如何进一步加强?

  张蕴岭介绍,自2008年以来,“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已举办五届,为中国与东盟间的智库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建议设立中国—东盟特别合作交流项目,支持我国学者到对象国进行实地调研。张蕴岭强调,我国目前专门从事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研究的专家非常缺乏,学界应下大力气培养研究东南亚问题的青年学者。

  曹云华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说,近年来,研究中国—东盟关系的成果不少,除了南方五个传统的东南亚研究所之外,陆续成立了一些新的东盟研究机构。但总体看来,这方面真正的优秀成果还不多,大多是应景之作。“东盟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共同体,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地区,各成员国都有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华政策,他们之间差别很大,我们应该加强研究这种差异性。”曹云华表示。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