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时事评论

中国外交呈现新风格 良好开局助圆“中国梦”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时间:2013-04-01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在保持外交政策连续性、继承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

  3月22—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31日上午,习近平乘专机回到北京。这是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元首后的首次出访,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的外交开局之旅,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序幕已经拉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在保持外交政策连续性、继承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部分学者。

  增强战略定力

  年初,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发表讲话,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战略抉择”,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同时,习近平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清晰划定了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底线,被外界解读为“强势而不强硬”地为未来中国外交定下了基调。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告诉记者,习近平同志关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表态意味着中国外交向外界发出了清晰而明确的信号。“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又明确表达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强决心,二者相辅相成,为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阐明了原则底线。”李向阳说,“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外交的最高目标,这种表态是一个大国所必需的。这也说明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已愈加成熟。”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基石。作为正在复兴中的大国,如何处理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课题。受访学者表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提出是新外交的突出亮点。

  “习近平同志去年访美期间提出,中美之间应建立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在涉外部分使用了"新型大国关系"一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构建这一新外交理念时应注重四个要点:第一,打破所谓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走向对抗的历史“定律”。第二,中国是改良现行国际体系的改革者,而不是推翻现行国际体系的革命者。第三,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第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必须调整“唯我独尊”的心态,理性对待中国的复兴。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国与国和衷共济、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主张。针对这一重要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吴白乙表示,该主张有助于中国处理好与其他新兴大国、地区合作组织的关系。发展新型大国关系,首要的是推动建立21世纪的世界观,承认多个发展中心的现实,认识到各国相互依存的共同命运。

  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中心主任苏浩认为,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主张明确清晰、可操作性强,突破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桎梏,是我国对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创新。

  打造金砖国家的新型多边机制

  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习近平提出“我们要用伙伴关系把金砖各国紧密联系起来,下大气力推进经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往来等领域合作,朝着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前进”。学者认为,金砖国家这一新型多边机制将成为发展新兴大国合作的切入点,以及创新全球治理机制的试验田。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分析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受到2008年以来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全球化和自身竞争力的信心显著下降,针对中国商品和投资的经济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通过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和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倡议,美国及其传统伙伴正在构建排除中国的小多边自由贸易区。这些变化正在冲击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体的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战略。相对而言,“南南合作”却不断蓬勃发展。以金砖国家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支柱。意识到发达国家经济面临的困境,以金砖国家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把推动欣欣向荣的“南南合作”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此外,发展中国家日益上升的经济力量势必带来其政治影响力的扩大,有关国际政治秩序改革等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将“民本外交”推向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外交学院院长助理兼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王帆认为,新外交突出“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思想理念,“民本外交”将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

  据报道,中国新任外交部长王毅履新后不久,即于3月21日到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视察。他表示,中国外交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每年有几千万国人走出国门,对领事保护的需求非常大。但是,中国领事保护资源相对有限、人员配备也相对不足,每一位驻外领事官员要服务18万海外公民,领事保护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格外突出。”王帆说,“外交部门需加大对领事保护工作的人、财、物投入。”

  适应外交决策因素增多的新形势

  在畅谈中国外交新气象的同时,学者对未来中国外交表示了期待。

  “当前,参与外交的行为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体、非政府组织、普通公民都有可能成为外交行为体。”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建议,应该抓住外交在新形势下的变化,推动外交机制的创新。他表示,应重视媒体在外交中发挥的作用。“外交贵在互信、难在民意,媒体是对外信息交流最快的平台之一,其舆论导向作用非常重要。但一些媒体尚未意识到自己在外交中担任角色的重要性。媒体在报道中国外交事件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自说自话式的全盘肯定,一是缺乏建设性意见的彻底否定。”孙哲说,“学会和国外媒体打交道,也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外交出访可以考虑到"重要的新闻俱乐部"去,与其自说自话,不如让别人替我们说话。”

  王帆说,近年来,国内民众对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空前提升,外交工作应该倾听人民呼声、寻求大众支持。但是,要警惕网络中的狂热民族主义,积极发挥我们的理性爱国主义,共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