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时事评论

积极作为2012 中国海上安全政策转折年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2-12-29 时间:2013-01-04

 

  核心提示:张洁认为,中国在黄岩岛和钓鱼岛争端中的表现标志着中国的海上安全政策发生了质变,即从过去的韬光养晦转向积极作为。中国未来将会继续运用多种手段保护海上权益,并争取创造维权的有利态势。

  中菲黄岩岛对峙、中日钓鱼岛争端标志着“海洋权益”成为2012年中国周边外交的关键词。在一系列岛争中,中国逐渐呈现出自己的海洋战略。在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中国处理海权问题应该秉持怎样的战略新思维?

  本报就该问题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安全与外交研究室主任张洁。张洁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中国社科院研究中国海权问题的专家。

  张洁认为,中国在黄岩岛和钓鱼岛争端中的表现标志着中国的海上安全政策发生了质变,即从过去的韬光养晦转向积极作为。中国未来将会继续运用多种手段保护海上权益,并争取创造维权的有利态势。

  《21世纪》:你如何评价中国在黄岩岛和钓鱼岛争端中的应对措施?它们反映出了怎样的中国海洋战略?

  张洁:黄岩岛对峙是中国与菲律宾在中沙群岛进行的一次围绕岛礁主权归属的维权活动。通过非军事性对抗,中国实现了对黄岩岛及其附近水域的实际控制,改变了在中沙群岛长期维权不力的局面。而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中国继续坚持这种积极作为的政策,力图实现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常态化行政执法。

  这两起争端事件标志着中国的海上安全政策发生了质变,即从过去的韬光养晦转向积极作为。这种变化不是突发的,而是累积质变的结果。中国未来将会继续运用多种手段保护海上权益,并争取创造维权的有利态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必须尽快制定全局性的海洋安全战略。

  《21世纪》:你刚才强调中国在黄岩岛争端中实现了“实际控制”,能向读者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张洁:“九段线”内的南海海域由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组成。其中,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地区控制和管理,西沙群岛由中国大陆管理,中沙群岛长期处于菲律宾的实际控制下,南沙群岛则被多个国家占据。

  通过这次黄岩岛对峙,中国恢复了对中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占据了有利地位。因为虽然存在菲律宾反扑的可能性,但是鉴于国家实力的差距,形势逆转的可能性不大。这意味着,未来南海问题将集中于对南沙群岛的争端上。这有利于今后中国处理南海问题。

  《21世纪》:随着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逐渐占据优势,中国的海洋安全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张洁:如果把2008年到2012年作为研究时段,我把2010年至2011年划分为政策摇摆期,2012年则作为积极作为期的开端。2010年中国正式提出了“南海核心利益说”,即南海属于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个说法被国际社会认为反映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2012年则是中国海上安全政策的分水岭。中国在岛屿争端中打出了“组合拳”。中国从陆地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已经上升为国策。有鉴于此,顶层设计中国海上安全战略实施机制,推动现有海洋管理机构和力量的整合成为当务之急。

  《21世纪》:有外国学者将中国在黄岩岛争端中的表现归结为“黄岩岛模式”。你认为称它为“模式”是否合适?如果这真的是一种模式,那它对未来中国解决岛屿争端有什么借鉴效应?

  张洁:我认为,积极作为的主动维权意识和多样化维权手段的使用是所谓“黄岩岛模式”的核心。这一点形成于黄岩岛对峙中,又在钓鱼岛争端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军事威慑是中国维权的有利保障,但武力手段不应该成为处理争端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黄岩岛和钓鱼岛有一个共性,二者都是无人居住岛屿。而南沙群岛的主要岛礁已经被争端国家瓜分,并且不断进行了移民和经济开发。

  因此,“黄岩岛模式”是否适用于南沙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挤压手段改变中国维权不力的现状,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说,“黄岩岛模式”是一种维权的战术选择,而非战略。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