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首页 >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站内搜索
王俊生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08-28
 
  姓名:王俊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0年3月

  进院时间:2009年7月

  民族:汉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历:博士

  职称: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东北亚地区安全(侧重朝鲜半岛)、中国外交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掌握外语:英语

  电话:010-64039035

  传真:010-64063041

  电子邮件:jswang@cass.org.cn

 

  教育背景:

  2005.9—2009.7,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 ,获博士学位

  2007.8-2008.8,在美国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访学

  2003.9—2005.7,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9.9-2003.7,就读于河南信阳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9.7-2011年6,先后在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与综合理论研究室工作

 

  学术活动:

  其相关评论出现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纽约时报》(美国)、《中央日报》(韩)、《朝鲜日报》(韩)、《金融时报》(英国)、《朝日新闻》(日本)等海内外媒体上,以及新华社、中新社、韩联社、俄新社、美联社、美国之音等。也有在《凤凰卫视》、《云南卫视》等电视媒体上做节目的经历。曾应约在中宣部、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就朝鲜半岛问题举行讲座。并于2011学年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给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开设《国际关系理论》与《中美关系》课程。

 

  奖励情况:

  2007.12,“环球时报奖学金”特等奖

  2009.6,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十大学术新星

  2014.6,入选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第二届“希望英才”青年学者培养计划

 

  当前研究:东北亚地区安全(侧重朝鲜半岛)、中国外交战略与周边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学术著作:

  1、专著:《朝核问题与中国角色:多元背景下的共同管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繁体字版于2010年9月于台湾渤海堂文化公司出版)。

  2、译著:约翰·米勒著:《残留的战争》(The Remnants of War)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另外,参与翻译《政治与外交:美国、中国、日本与大国关系管理》(赵全胜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承担一半翻译量),《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郝雨凡、林甦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翻译第一章)等著作。

 

  学术论文:

  一、东北亚地区安全

  1、《东北亚安全环境的变化:以区域内双边安全关系为视角》,载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

  2、《“安全困境”的形成与缓解——以冷战后东北亚安全为例》,载于《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期。

  3、《中美双领导体制与东北亚安全:结构失衡与秩序重建》,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4期。

  4、《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2期。

 

  二、朝鲜半岛问题

  1、《1979 ~2012 年中国有关朝鲜半岛问题的研究状况———基于“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分析》,载于《当代韩国》2014 年第2 期。

  2、《战争阴云笼罩的2013年朝鲜半岛局势》,载于《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4)》(李向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版。

  3、《冷战后中国的对朝政策:美国的解读与分歧》,载于《东北亚论坛》 2013年第4期。

  4、《冷战后美国对朝政策:战略缺失与敌意螺旋的形成》,载于《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9期。

  5、《“第三条道路”与朴槿惠政府对朝政策走向》,载于《当代韩国》2013年第1期。

  6、《朝鲜弃核:来自乌克兰与南非弃核的经验》,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13年第1期。

  7、《如履薄冰的朝鲜半岛局势》,载于《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3)》(李向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版。

  8、《“食利性收益”扩大与后金正日时代朝鲜政局的稳定》,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12年4月号(第二作者为韩国学者)。

  9、《当前朝核危机共同管理的出路》,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冬季号。主要内容被教育部选用,并被评为“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

  10、 《中国在朝核问题共同管理上的影响力探析》,载于《领导科学》2009年第32期。主要观点在韩国政治学年会2008年9月主办的“处在十字路口的韩国”国际研讨会上宣讲。

  11、《中韩在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共同立场和相互协调分析》,载于《当代韩国》2008年春季号。

  12、《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中国角色:总结与反思》,载于《领导科学》(理论版)2007年第6期。

 

  三、中国周边战略与外交战略

  1、《“一带一路”与中国新时期的周边战略》,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2、《中国全球角色的确立——兼评<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载于《太平洋学报 》2014年第5期。

  3、《提升与周边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蒙古国》,载于《两岸关系》2014年第10期。

  4、《中国周边战略建构:环境?目标?手段?能力》,载于《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5、《中美“信任赤字”问题再探:以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战略布局为视角》,载于《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

  6、《战略环境变迁与国家利益界定:中国国际角色的思维革新》,载于《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7、《亚太地区形势与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动向与认知取向》,载于《2011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一作者为张小劲教授)。

  8、《世界大国与战略环境:中国国际角色的新课题》,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主要内容被刊登于 Geopolitics on Chinese Terms, in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Pp7-8.

  9、《外交战略、角色选择和中国与发展国家的关系》,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年冬季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课题”结项论文)。

  10、《国内政治与中国外交:“半自主”的社会因素》,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年4月份。

  11、《中国当前的国际角色评估:实力?定位?认知》,载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年春季号。

  12、《理解中国外交:当代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视角》,载于《第五届全国高校政治科学类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四、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体系研究

  1、《国际体系的基本概念》,载于:高飞主编,《和谐世界与君子国家:关于国际体系与中国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2、《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演进机理分析》,《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为第二作者)

  3、《“国际危机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一项概念史的考察》,《浙江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03期 。(第一作者)

  4、《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载于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评价国际关系理论积累与进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主要观点在2006年举办的第二届博士生论坛上宣讲。并被《外交评论》2008年第1期发表。

  5、《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研究上的缺失原因分析》,《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6、《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科学人文主义范式与中国国际关系学》,《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2月(总第137期)刊用。

  7、《实证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8、《透析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标识:以博士生毕业论文选题为例》,《人大国际评论》2005年第2期。

  9、《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人大国际评论》(院刊)2004年第1期。

 

  时评、综述、书评(部分):

  1、“Stability vital for Peninsula”,(China Daily 31/08/2012)

  2、“End region's Cold War structure”,(China Daily 15/05/2012)

  3、“Don't ignore DPRK's concerns”,(China Daily 01/05/2012)

  4、《超越大国政治悲剧的新尝试——读<大国政治与外交:美国、日本、中国与大国关系管理>》,《当代亚太》2009年第5期。(为第一作者)

  5、《大国何以和谐相处?——读<世界是不确定的: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秋季卷。

  6、《中美关系中的“经贸因素”研讨会综述》,《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期。(为第二作者)

  7、《从结盟到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大国关系60年的阶段划分》,《领导科学》2009年10月。

  8、《中国如何在应急突发事件中做好涉外管理》,《领导科学》2010年10月。

  9、《民族、民族问题与中国对外关系》,《民族论坛》(理论版)2006年第4期。

  10、《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及其运行现状的问题分析》,《中外论坛》(美国)2007年第1期。

  11、《第二次朝鲜核危机:评估与管理》,《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7年4月。

  12、《韩国总统李明博:冷落中国?》,《新世纪周刊》2008年4月7日。

  13、《韩国大选连创历史纪录》,《新世纪周刊》2007年12月10号。

  14、《卢武铉穿越军界线:符号意义更大》,《新世纪周刊》2007年8月15日。

  15、《朴槿惠:青瓦台的红颜主人?》,《新世纪周刊》2007年6月19号。

  16、《朝鲜外交为何四面开花?》,《世界新闻报》2007年3月9号。

  17、《大陆应如何应对2008年两岸关系?》,《中外论坛》2008年第1期(特稿)。

  18、《美国的两岸政策:清晰与模糊》,《中外论坛》(美国)2006年第3期。

  19、《谈近几年两岸与美国的军事交往》,《二十一世纪》(香港)2004年8月号。

  20、《中国因素淡出美国大选》,《新世纪周刊》2008年9月19日。

  21、《2008美国总统大选:变与不变》,《百科知识》2008年5月18日。

  22、《“金砖四国”梅开二度》,《中国报道》

  23、《关于金砖四国的猜想》《领导科学》2009年8月

  24、《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超越大国政治的悲剧”?》,《中国报道》2010年7月。

 

  主持课题情况:

  1、2010.7-2011.6,主持中国社科院青年基金课题“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已结项。

  2、2009.7-2010.7,参与中国社科院A类重大课题,“北约战略调整与欧盟共同防务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已结项。

  3、2007.8—2007.11参与国务院应急办“中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国际危机管理:比较和评估”课题研究,已结项。

  4、2014.12-2015.3,主持外交部委托课题“六方会谈与东北亚和平安全机制构建”,已结项。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邮政编码:100007 E-mail:niis@cass.org.cn
京ICP备050396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