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首页 > 印度全球战略
印度全球战略
站内搜索
试析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及其影响
作者:杨思灵  来源:  时间:2012-04-05
    【内容提要】近年来,印度加大了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主要手段包括深化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以及军事交流。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的动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战略上的考虑,同时也有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安排。从近期来看,印度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可能会对中国以及中印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印度加强与亚太大国的合作可能意味着亚太地区战略格局发生深远变化。

  近年来,印度加大了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客观上看,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的动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战略上的考虑,同时也有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安排。从近期看,印度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可能会对中国以及中印关系造成一些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影响是使亚太地区多个战略三角关系的发展趋势成为可能。

  一、 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的手段

  (一)建立和深化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1世纪以来,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印度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和越南等亚太国家建立起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正在深化。美国奥巴马政府继承布什政府时期的政策,明确表示要提升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奥巴马宣称,美印关系是21世纪最关键的伙伴关系之一。他表示,印度是正在崛起的大国,美国欢迎并鼓励印度在帮助亚洲实现稳定、和平和繁荣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扮演关键角色。2010年6月1~4日,印度与美国在华盛顿进行了第一次战略对话,两国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将建立“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印俄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发展也得到了双方的高度重视。2010年3月12日俄罗斯总理普京访问印度时公开表示:“在核能领域,我们正在与印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12月21~2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印度,在印俄战略伙伴框架下双方举行了第十次年度首脑会议。双方认为,经过十年的发展,两国关系已经上升为“特殊的战略伙伴关系”。印度总理辛格在任期内对日本进行了四次国事访问,访问频率非常高。两国决定将双边关系从“全球伙伴关系”发展到“战略全球伙伴关系”。韩国同样受到印度的高度重视。2010年1月25日韩国总统李明博访问印度,双方商定将印韩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印度与越南的关系更成为最近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印度不顾中国反对,坚持与越南签署南海争议地区石油勘探协议。2003年印度与越南正式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7年7月4~6日越南总理阮晋勇访印,双方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2011年10月11日,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问印度,不仅与辛格共同强调“两国关系是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共同强调“南海航行安全和自由的重要性”。显然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二)深化与亚太国家的经贸合作

  近年来,印度在亚太地区积极推动与亚太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功,已经与东盟、日本、韩国等签署了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协议。

  2009年8月13日,印度与东盟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2010年6月,印度与东盟启动自贸区服务贸易谈判。2011年3月2日印度商工部长夏尔玛表示,印度和东盟将在2011年年底前签订《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但由于双方在开放领域仍有争议,双方CEPA并未如期签订,谈判仍在继续中。在东南亚地区,除了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以外,印度与东盟成员国新加坡早在2004年就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取消2700种产品的进口关税。此外,印度正与泰国积极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印度商工部长夏尔玛表示,印度致力于与泰国在2011年底前达成自由贸易协议,该协议将使双方在2014年的贸易额翻一番。2012年1月24~26日,泰国总理英拉访问印度,两国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框架修订协议,拟于今年6月完成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印度与越南的自由贸易区合作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2008年印度承认了越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东北亚地区的韩国与日本是印度发展自由贸易区的重点对象。2009年8月7日,印度与韩国正式签署全面经济伙伴协定。11月6日,韩国批准了印韩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11年2月16日,印度与日本签署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三)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军事合作

  第一,与亚太国家签署防务合作协议。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对印度政策的转变,美印安全外交进入了新时期。2005年6月印度与美国签署了《10年防务合作框架协议》。2009~2011年俄印两国总理、总统进行了互访,其中2009年12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俄罗斯时双方签署了包括军事防务、核合作在内的六个合作协议。2011年10月4日,印度和俄罗斯在莫斯科举行了年度防务关系评审会,双方表示愿意“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进一步扩大双方合作。”在印—俄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第11次会议之后签订的协议中,双方都满意地表示在防务关系审查期间,双方已经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以“深化防御技术发展、军事装备现代化和军用产品联合生产中的互动”。2008年辛格总理第二次访问日本时,与日本签署了《日印安保联合宣言》,标志着两国结成了准军事同盟关系。2003年5月,印度与越南签署了全面合作的框架联合声明,其中强调两国将逐步扩展在安全和防务领域的合作。在2007年印度与越南签署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中,军事与安全合作成为规划重点。双方表示将加强在装备采购、联合项目、训练合作及情报交换等方面的合作。

  第二,购买军事装备及技术合作。2009 年11月18日,美国国务院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伯特·布莱克宣布,美国将向印度提供价值180亿美元的军售合同。2010年1月,美国时任防长罗伯特·盖茨呼吁美国和印度进行更加密切的军事合作,表示将与印度商讨放宽出口规定事宜,为两国分享军事技术提供平台。与此同时,美国和印度还将就达成其他军事合作协议进行商讨,以便两国军事部门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2011年1月26日,美方宣布将多家印度机构从军售出口管制“黑名单”上删除,其中包括负责航天发展的印度宇航研究机构和负责武器研究的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等。美国政府甚至准备一步到位,“欢迎并支持”印度成为四个出口管制组织的正式成员,其中就包括核供应国集团。2月,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出访印度,24家美国大公司的高管随行,其中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和西屋电气等军工企业。印度从俄罗斯进口武器占其武器进口总额的30%。 印度主要从俄罗斯进口了“S-300”型、“佩科拉斯”(Pechoras)及“OSA-AK”短程地对空导弹。2001年俄罗斯承诺帮助印度建立导弹防御体系,并向印度提供“S-300V”和“S-300PMU”系统。2011年12月15日印度总理辛格访问莫斯科,与俄罗斯就防务及能源问题签署了多项协议。按照两国签署的新协议,俄方将向印度出售42架“苏-30MKI”战斗机(每架约为8000万美元),印度将在本土组装这批“苏-30MKI”战斗机,并且使用印度本国生产的电子设备。而在此之前印度就与俄罗斯签署多项合同,买进了230架“苏-30MKI”战斗机,俄方承诺将向印度方面转让所有的生产装备技术。此外,还确定2012年年底前俄方将向印度交付“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梅德韦杰夫在协议签署后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与印度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总体来看,俄印两国军事合作不断得到深化,突破买和卖的关系,进入联合研发阶段。俄印在太空、核武器和卫星技术领域的合作已经使印度军事及其安全设备与俄罗斯军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三,开展联合军演。印度与亚太主要国家都有联合军演机制,与俄罗斯、美国、日本、越南和韩国等开展过联合军演,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是“马拉巴尔军演”(1998~2002年曾中断)。马拉巴尔军演始于1992年,是印美最重要的联合军演机制,由于开始的演习地点在印度西海滨城市马拉巴尔附近海域而得名。近年来,马拉巴尔军演不仅成为印度海军插足亚太地区的平台,而且朝着多边化发展。2007年马拉巴尔军演成员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和新加坡。2009年马拉巴尔军演则由印、美、日三国共同开展,地点在日本冲绳。可见马拉巴尔军演不仅实现了机制化和常态化,而且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11月2日,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与日本防卫相一川保夫就2012年日本海上自卫队与印度海军举行首次联合军演达成协议。印度还邀请一川于2012年访问印度。一川在会谈中强调:“日印间加强防卫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安东尼回应称:“印度非常重视与日本的关系,希望合作加强防卫关系。” 

  二、 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的动因分析

  (一)经济动因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双边自由贸易区发展进入了高潮时期。21世纪前十年,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议就达到了156项,年均15.6项。根据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理论,随着进口关税的削减和取消、扩大市场准入等条件,自由贸易区可以产生贸易及投资创造效应。因此,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的经济战略合作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贸易增长。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区市场巨大,尤其是东南亚市场潜力未能得到全部开发,通过加强与这些地区的战略合作,印度的经济潜能可以得到更好释放。二是吸引投资。在亚太地区,有许多投资能力相当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俄罗斯等,对外投资能力非常强。三是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印度与东盟、韩、日、俄等地区和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一方面迫使印度必须改革国内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法律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国内的许多弱势产业不得不进行改革、重组或转产,从而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四是维护能源安全。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印度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印度不仅油气资源储量少,而且产能有限,严峻的能源形势对印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个巨大挑战。因此,通过加强与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及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能源合作,维护能源安全就成为印度的必然选择。

  (二)安全因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虽然印度很快就承认了这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但因为其社会制度与印度不同,所以印度政府对新中国表现出疑虑,认为她将来可能对印度是个威胁。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中印政治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印度的“中国威胁”暂时得以潜水。但随后的边界争端及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无疑为印度的“中国威胁”的肆行打开了大门。自边界战争爆发以后,边界问题一直是印度对华政策的核心。同时,中国经济及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也日益成为印度感觉不安全的重要来源。

  印度战略分析家认为,俄罗斯是印度非常理想的“天然盟友”。在他们看来,中俄两国实质上都把对方看成潜在的敌手。就俄罗斯而言,它希望推迟与中国的任何潜在冲突,直到它做好准备,中国的打算显然与俄罗斯类似。因此,印度可以联合俄罗斯制衡中国。

  在印度战略学者看来,印度必须认识到日本在亚太地区扮演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应忽视日本在这一地区发挥影响的潜力,因此,日本可以成为印度制衡中国的战略支撑。印度学者和战略分析家呼吁印度与日本应当加强安全战略合作,印度在西,日本在东,遏制中国的冒险主义。21世纪初期,印度学者就公开宣称中国是印度和日本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其次是中国所支持的巴基斯坦和朝鲜。因此,印度应与日本加强合作。

  在东南亚地区,印度认为要抑制中国的影响,必须加强与越南的合作。在印度看来,两国对于“中国威胁”的担心更甚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同时中国在南海完成了三亚海军基地建设,因此,印度与越南加强战略合作必须提上日程。印度也不断在加强与韩国的战略合作,是否有进一步具有针对性的合作内容值得关注。

  (三)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博弈

  对大国地位的追求一直是印度的梦想。早在独立前,尼赫鲁就勾勒出“大印度联邦”的蓝图。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国际地位曾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后来印度的不结盟运动名存实亡,尤其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失利及随后与苏联结盟,印度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下降。长期以来,印度将自身国际地位的下降归咎于中国,一直把中国看做是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阻碍。斯蒂芬·霍夫曼认为,印度自我认识中的一个特点就是认为印度是潜在大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将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现今印度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无足轻重,但印度拥有大国的视野。因此,印度必须通过外交战略消除中国对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抵制。斯蒂芬·霍夫曼还指出,印度虽然认为世界多极格局更符合印度的利益,但这种表述的核心是世界多极格局必须包括印度。印度国内有学者认为中国在阻止印度成为世界大国方面不遗余力,因此,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无疑就成为印度增加其在亚太地区影响力,实现大国梦想的一个重要举措。比如印度战略学者认为日本不仅是可以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印度能够进入亚太地区并发挥重要影响的倚重者。从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来看,印度欲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展开地缘政治博弈势所难免。

  (四)印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威胁论”推波助澜

  印度对中国崛起的反应呈二元态势发展,印度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积极从正面看待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多次表示:“世界有足够的空间让印度和中国崛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印度前商务部长杰伦·兰密施还提出了中印大同(CHINDIA)这样富有创造力的概念。但另一方面,从政治及军事角度解读中国崛起和发展的人也不在少数。一是中巴的种种合作均是针对印度,一些印度政要或学者更多强调的是中巴之间无据可查的“军事合作”、“核合作”等。二是对中国加强与其他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持有疑虑,宣称中国要“称霸南亚,包围印度”。印度防务与分析研究所研究员古尔米特·肯瓦尔在《中国向世界强国新长征:对印度的战略挑战》一文中宣称:“中国口头上不称霸,但是其手势语却说:‘让道’,骨子里想称霸南亚,直至整个世界。”这位印度学者捕风捉影地宣称中国正在加强与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军事合作,建立对印度的包围圈。应当说,这样的极端言论在印度很常见。这种“中国威胁论”对印度亚太外交战略无疑产生了某种影响。

  三、 对中国及中印关系的影响

  (一)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可能会对中国与亚太国家经贸合作造成一定冲击。虽然中国与亚太一些国家存在一些问题,但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越南等都是中国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2010年美国、日本、东盟、韩国和印度分别是中国的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和第十大贸易伙伴国。从理论上讲,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增长,其不断加强与亚太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有可能导致中国与亚太国家的贸易及投资向印度偏移,从而冲击中国与周边亚太国家经贸合作的环境。尤其是在印度先于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大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下,对中国的经贸合作将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可能加剧两国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竞争。应当说,中国与亚太国家的能源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比如中缅石油管道已经开工建设,与中亚国家油气管道有的已经投入营运,有的正在加紧建设。在东北亚地区,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取得明显进展。2011年10月俄罗斯总理普京访问中国,在两国总理会晤中,双方宣称已经就油气价格达成一致。

  但随着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合作有可能会受到挑战。众所周知,中缅油气管道之所以反反复复谈判了六年,“印度因素”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印度一直想从缅甸经过孟加拉国铺设一条油气管道,但最终由于与孟加拉国存在较大分歧而未能达成合作协议。在中亚地区,印度与中国竞争的步伐也非常快。2011年5月,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旗下海外作业公司OVL(ONGC Videsh)完成了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UNG)的合作谈判,两家公司将在油气上游产业展开合作。在俄罗斯,中印竞争同样经常被人提及。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印度不断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极有可能会对中国与亚太国家的能源合作造成较大的压力。

  再次,增加中国的安全焦虑。长期以来,中国安全战略主要受到美日干扰。因此,虽然印度国内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国内鲜有过激反应。但近年来,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无疑增加了中国的安全焦虑,也使中印政治互信改善困难重重。如果说只涉及竞争,显然我们不必过分在意,但从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可以看到,印度有意揉进了中国因素。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美国不断加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度,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无疑将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安全焦虑将大大增强,对印度的不信任感也会不断增加。

  最后,对中国西南桥头堡建设造成不利影响。2011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也标志着云南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幅度提升。中国西南桥头堡建设主要是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开放。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极有可能对中国西南桥头堡建设造成不利影响。一是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对西南桥头堡建设会造成抑制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于政治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印度开始大力推行东向政策。近年来,印度的东向政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政治上,印度与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等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经济合作领域,印度与韩国和日本签署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20世纪90年代由印度主导建立的环孟加拉湾多领域技术经济合作也在加快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2000年7月,印度与泰、缅、越、老、柬等国共同成立了“湄公河—恒河合作组织”。在军事领域,印度不仅通过越南将军事影响力拓展到了南海,而且联合美国、日本在冲绳开展联合军事演习(马拉巴尔军演),印度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影响或许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西南桥头堡的建设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从东南亚地区来看,印度之所以加大与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合作,其中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抑制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印度进入东南亚及南海地区的重要动机就是在安全布局上反制中国,防止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并借此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和增加中印博弈中的筹码。所以,印度大力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与中国西南桥头堡建设具有竞争的一面。二是对向中国西南桥头堡开放的南亚来说,印度更是将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合作疑虑重重,对中国与其他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项目经常从政治及军事的角度去解读。同时,印度还不断通过政治、经济及军事渗透,对其他南亚国家施加巨大影响。这样的局面,对中国建设西南桥头堡,扩大对南亚的开放无疑也是个严峻的挑战。

  (二)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第一,中印政治互信遭遇新的挑战。长期以来,一系列传统问题考验着中印政治互信的神经。这些问题包括边界问题、西藏问题、边界战争的影响、双方边境军事设施的指向问题、中巴关系、印度借重美国遏制中国等。印度在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的同时,过多地强调“中国因素”,尤其是与亚太国家的军事互动,比如美印日联合军演、印越联合军演等都难免使中国产生疑虑,对印度的动机产生怀疑,从而对两国政治互信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使中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受到影响。中印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一直是中印关系改善和发展最有力的证据。但一直以来,印度既羡慕中国又担心中国的矛盾心理使中印两国经贸合作面临较大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印度与亚太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迅速的推进之中,中印区域经济一体化却发展速度非常缓慢。虽然两国早在2007年就完成了自由贸易区的联合可行性研究,但迄今为止,双方不仅没有公开发布联合可行性研究报告,也没有正式展开谈判,这说明两国在发展自由贸易区问题上分歧严重,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面临诸多难点问题的挑战。相比较而言,印度与亚太发达国家的自贸区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印度已经与韩国和日本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从这个角度讲,印度很有可能从地缘政治竞争的角度来审视其自由贸易区战略,从而暂缓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

  第三,对印度发展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以地缘政治竞争观来衡量朋友与非朋友,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肯定要受到挑战。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一方面,印度逐渐对边界问题失去耐心,希望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战略关系,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在边界问题上向印度让步。另一方面,印度的大国梦想总是使其不甘心与中国开展全面的合作(因为印度认为中国一直在阻止其成为大国),反而要积极发展与其他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印度崛起创造有利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更愿意发展与亚太其他国家的战略合作,对发展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热情不高。比如印度早承认了越南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迟迟不予承认。因此,尽管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仍然呈现出范围较窄、渠道不宽的特点。

  第四,增加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难度。长期以来,中印边界问题一直停滞不前,虽然两国已经举行了14次边界会谈,但都无果而终。应当说,两国边界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主要的责任还在于印度。在1962年边界战争失败后,印度政府向其人民隐瞒了边界问题的真相,刻意把中国描绘成“侵略者”,这也为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非常大的障碍。进入21世纪后,印度被公认为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随着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与中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意愿也正削弱。实际上,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争端的国家进行合作,不仅是要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更可能是利用领土、领海问题作为印度加强与这些国家开展合作的“共同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印度不可能急着与中国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2011年11月,印度单方面宣布推迟中印第15次边界谈判,是2003年10月开展边界谈判以来印度首次单方面宣布推迟谈判。虽然潜藏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印度认为国际环境对其有利而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四、 多个战略三角的发展趋势

  除了对中国安全环境及中印关系造成一定影响之外,印度加强与亚太大国的战略合作对亚太地区格局产生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未来在亚太地区将形成多个中印参与的战略三角关系新格局。对于战略三角关系的界定,学术界仍存争议。一般认为,三角关系的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首先,构成三角关系的三者一般来说应是力量中心;其次,在三对双边关系中,每一对双边关系都对第三方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三方存在相互制约、平衡互动关系。据此,确立了分析中印参与的可能形成多个战略三角的分析框架:一是战略三角的任何一方应是某个地区独立的力量中心;二是战略三角的一方不管希望如何与印度发展关系来共同对付中国,但彼此之间的矛盾分歧决定了这种企图难以实现;三是亚太大国不管对中国如何心存敌意,但在某些方面却离不开中国(比如在安全及经济合作领域);四是战略三角拥有共性,三方建立起某种稳定的战略协调机制。

  根据这一框架,印度与亚太大国及地区的互动极有可能形成多个战略三角,至少包括中美印、中日印、中俄印、中国—东盟—印度等战略三角。以此框架可以预见,印度加强与亚太大国合作可能产生的多个战略三角不仅是可能的,还将是一种趋势。

  首先,印度加强与亚太大国合作出现多个战略三角的格局是可能的。

  第一,中俄印战略三角。从分析框架来看,中俄印战略三角已经粗具雏形。三国不仅是局部地区力量中心,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一些矛盾,比如中印之间的分歧众人皆知,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中国抱有防范心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之所以说中俄印战略三角粗具雏形,是因为面对共性,三国已经建立起某种形式的互动连锁机制,比如中俄印外长会晤机制。

  第二,中美印战略三角。近年来,印度与美国的战略互需无疑在加强。印度不仅希望美国帮助印度崛起成为全球大国,而且希望美国压缩巴基斯坦的战略空间,限制其在南亚地区发挥作用,同时还希望与美国联合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则希望印度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军事霸权,希望印度配合美巴反恐战略,也希望印度成为遏制中国崛起的一大战略支柱,此外还希望印度扩大对美国的开放。但从客观来看,印美之间的矛盾分歧非常大,印度不可能对美国亦步亦趋。就印度方面来看,美巴关系仍然会让印度不信任美国,同时印度对美印战略关系仍有怀疑,这其中包括很多因素,比如美国有时候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就会招致印度的担心和忧虑。最为重要的是,一直把争当世界大国地位作为努力目标的印度害怕其外交政策依赖美国而失去独立性。就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对印度也充满了无奈和不满。比如美国用民用核能协议拉拢印度本身就有挤占印度市场的意思,但印度在核电竞标领域并未偏向美国公司。此外,在地缘战略上,美国发现印度并不那么听话,比如印度总是希望发展与伊朗的能源合作。更能显示出美国担心的是,2011年11月17日美国防长帕内塔公然表示中国和印度是美国的威胁。这表明美国并不会以意识形态区分敌人,而是看会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利益。中美印战略三角可能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印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离不开中国,比如说在经济合作领域。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有趣的是在美国商务部未来五年的出口倍增计划中,中国占其出口增长计划的15.6%,而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和韩国等仅占2.4%、0.4%、3.7%和2.8%。印度同样有扩大与中国贸易的计划,比如与中国确立了到2015年实现1000亿美元的贸易目标。

  第三,中日印战略三角。印度积极发展对日本的战略合作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印度需要日本的资金和技术;二是印度认为日本是印度扩大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重要倚重者,既可以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可以抑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日本积极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主要出于以下战略考虑:一是日本经济发展需要印度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二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理想的需要。三是日本在经济通道安全上需要印度。日本国内资源极度贫乏,尤其是能源资源90%以上依赖进口,而进口的绝大部分来自中东地区,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被视为“日本经济的生命线”。因此,搞好与印度的关系对保障日本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四是日本借助印度遏制中国。与中美印战略三角相同,虽然印日关系发展很快,而且其中的中国因素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印日两国在许多问题上必须与中国开展合作,比如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气候变化等。而且印日经济关系远不能与中日、中印经济关系相比,日本自2003年以来连续9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日贸易额高达3452.9亿美元,中印贸易额为739亿美元,而印日贸易额仅为138亿美元。

  第四,中国—东盟—印度战略三角。近年来,通过整合,东盟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力量之一。东盟历来奉行大国均势政策,不允许一个大国单独在东南亚地区发挥影响作用。因此,东盟实际上对中国及印度都怀有戒备心理,同时发展与中国和印度的合作就成为东盟的最佳选择。

  其次,印度加强与亚太大国和地区合作形成多个战略三角格局将是一种趋势。

  第一,一些地区力量的成长性是否能持续尚待观察。就印度而言,鼓吹印度崛起的呼声很多,但这种呼声很多时候忽视了印度实际取得的成就,更多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比如受中国快速发展的影响。印度问题很多,受无效率的民主、社会安全局势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印度能否最终成为战略三角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尚不明朗,比如现阶段,印度对中美、中日、中俄关系的影响非常有限。而在中国—东盟—印度战略三角中,东盟的发展前景无疑也成为能否形成三角战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尽管东盟发展速度在加快,但毕竟是10个国家的联合体,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其内部矛盾挑战,能否最终成为稳定的一角还需要经受检验。

  第二,面对共性,即共同利益及共同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否能够建立起战略协调机制还需要时间考验。这是判定三边关系是否为战略三角的重要参考之一,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实现稳定、平衡、动态发展的战略三角才真正成为可能。

  第三,亚太多个战略三角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牵制。比如中俄印战略三角与中美印战略三角之间,美国毕竟是唯一超级大国,有能力对一些战略三角施加影响。

  第四,各个战略三角内部发展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平衡,只是在动态发展中达到相对平衡。

  最后,中国处于上述战略三角的中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正是可能形成亚太多个战略三角的重要推力之一,即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其他亚太国家既想防范中国,但又不得不与中国开展方方面面的合作。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邮政编码:100007 E-mail:niis@cass.org.cn
京ICP备050396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