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首页 > 2012年第1期(总第181期)
2012年第1期(总第181期)
站内搜索
编 者 的 话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07-17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进展成为当前亚太地区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沈铭辉分别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对TPP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并认为相对于经济价值而言,TPP的性质更多是美国针对中国崛起和东亚合作的政治工具。基于这一判断,他提出了中国在长期及中期的TPP博弈中有效的策略选择。刘中伟和沈家文则对TPP的研究前沿、研究构架和发展趋势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评述,为我们提供了该研究领域比较清晰的线索。亚太经济合作领域另一广受关注的事件是谈判历时四年有余的《美韩自由贸易协定》于2011年年底最终获得两国国会批准。孙玉红论述了该协定的新变化及其实质,并重点阐述了美国国内的政治动态博弈,及其对于协定内容和走向施加影响的过程。

  美国希望自己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其干扰力量对于东亚共同体建设是致命性的吗?仇华飞论述了当代美国学者研究中美战略困境的不同视角,并指出美国学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美国对华战略应立足于通过不断巩固和扩大与其亚洲盟友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建立旨在防止和排斥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机制。近年不少中国学者也认为,美国势力的干预和地区内部问题业已成为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实质性阻力。对此,韩国学者具天书从韩国学界的视角提出了相对乐观的观点。他借鉴新功能主义的研究视角,试图提出一条通过中日韩合作带动东亚共同体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

  在2011年12月的气候谈判大会上,加拿大成为第一个在签署并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之后又宣布退出的缔约方。这引发学界深思:近年来,在气候政治中原本扮演领导、倡议和积极参与角色的发达国家,其态度为何相继变得消极,甚至蜕变为“拖后腿者”?针对这一现象,谢来辉和宫笠俐分别以加拿大和日本气候战略的发展变化为案例,透过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为我们解读大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战略选择。这两个案例同时也反驳了发达民主国家因其制度因素必然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积极支持者的命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邮政编码:100007 E-mail:niis@cass.org.cn
京ICP备050396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