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首页 > 2011年第6期(总第180期)
2011年第6期(总第180期)
站内搜索
编者的话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07-17
    中国的崛起重新引起国际关系理论界对于霸权国和崛起国互动关系的热议。在大国无战争这一前所未有的现实背景下,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的竞争机制?杨原借鉴微观经济学中的寡头企业行为规律,就当今时代霸权国和崛起国互动模式提出了一个动态理论框架。其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国无战争条件下,崛起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与霸权国竞争为小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机会,并由此获得小国的支持。当前,在美国业已抢占国际安全保障供给“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崛起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如何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这一解释框架有助于引发读者对于传统大国关系理论的反思,同时为研究中国的崛起战略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对于东亚地区秩序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我们该做出怎样的理论诠释和判断?本期几位作者分别从秩序、体系和合作三个不同的层次对此进行了解读。郭伟华、王红续透过历史主义的视角回顾了东亚秩序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现东亚国际关系总体形态的“锥体”模型。该模型显示,在诸多要素的复杂互动中,中美关系是东亚秩序的主轴。祁怀高同样将解读东亚格局的着眼点落于中美两个大国。他指出,中国倡导的多边合作体系与美国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的并存构成了东亚体系的现状,而这两个体系之所以实现了兼容,是中美两国在东亚采取制度均势策略的结果。王玉主则更多地从区域内部关系着手,探讨超越东亚合作主导权竞争障碍的有效途径。他基于区域合作主导权与区域公共产品所共同具有的可分割性,倡议从具体的功能性合作入手,推动东亚合作走向深入。

  大国的能源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其强弱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张晓慧、肖斌以国家对能源安全的预期和现状偏好为自变量,把大国能源外交决策行为视为因变量,对此给出了一个动态解释。安应民和邵建平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推动南海争议海域资源共同开发。两位作者分别从国际经验和东南亚国家经验角度出发,对于共同开发争议海域的模式选择进行了探讨。这些讨论对于中国无疑都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邮政编码:100007 E-mail:niis@cass.org.cn
京ICP备050396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