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
站内搜索
21世纪的印度与中国
作者:蓝建学  来源:《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时间:2007-04-26
    [按] 此文为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琦于2007年4月25日在深圳召开的“中印关系国际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原文为英文。

  感谢邀请我参加这一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你们这次会议以印中两国关系为中心议题反映出两国发展中的共同利益与关注日益增长,反映出两国寻求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的意图。虽然我无法在这次盛会中亲临受益,却坚信你们的努力将会加深我们两大邻国之间的默契。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21世纪的印度和中国”。作为世界上两大独特的文明,印度和中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一贯保持并不断发扬固有的风格。由于印度和中国扎实的文明根基、丰富的文化遗产、哲学与精神的探索传统,两国也一贯受到其他国家的称道并被当作效法的典范。但是,在过去两百年左右,印度和中国大大落后于进步潮流,欧洲率先、美国继后,仰仗技术革新和工业革命而声名显赫。现在,人们宣称21世纪是“亚洲世纪”,又该我们印度人和中国人来重振雄风了。许多评论家认为:作为亚洲主要国家,印度和中国肯定意识到这是天将降大任于己身。就这样,认识这个世纪对我们两大民族的意义变得分外重要。

  归根结底,是疆土辽阔、拥有24亿人口的印中两国经济空前迅速发展,才有世界对亚洲刮目相看。中国如此庞大复杂竟能一鸣惊人地连续30年增长近10%,在短短一代人的期间使3亿人脱贫。同样地,印度数十年对高等教育与技术教育勤奋投入而塑造出能力增进的良好环境,使经济在1990年代初开始腾飞,发展成强大的知识经济体。世界从未见过同时有人口总和占地球1/3强的两大民族如此坚定持续地崛起。由于我们年轻的人口结构、高储蓄率、以及当今发展起点较低,印度和中国具备了在未来数十年间以7%-8%的速度增长的基本条件。

  堪能与这一现象比美的是19世纪美洲新大陆在第一发展阶段的增长,使得全球大局改观,这是众所周知的。今天印度和中国的迅猛发展无论是从受益人数或是增长率来看都使历史上美洲的崛起相形见绌。一些经济学家已经预言:如果两国保持这一高速增长,印度将在30年内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按照同样的标准,中国到本世纪中叶将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到那时,中国和印度的产值将占全球一半,有点像两国在18世纪50年代的那种鹤立鸡群。我们毫不置疑地认为这种巨大的经济变化必将导致全球的强力格局改观。我们两国正在变成新世纪的负责任的强国,就必须把这一景观注入两国的双边关系和亲善政策。

  即使拥有巨大优势,我们仍然不能认为两国已经稳坐新兴超强的交椅。迄今中国和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6%,只有日本的一半。两国必须继续高速增长,以便每年为数千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就业机会,并且防止比此更多的人滑退返贫。这就对我们提出如下问题:即在未来更长时期内,我们两国能否持续保证近年来作出的、为完成上述两大任务所必需的高速增长。

  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从外部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与技术跨国界流动激励中印两国经济大力增长,但这也需要全球需求投入经久不衰。发达国家为印中两国提供出口市场时间已长,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因素的差异将会使这一势头在未来持续一段时期。两国经济增长以及不断变化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也将产生强大的内需,可以通过加强两国共同资源及专长来得到满足。印中两国力量相辅相成将大大激励彼此增长,将使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印中两国的重要性超过廉价劳力。中国将继续在大规模制造业中保持主导地位,却也建造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电子和重工业工厂;印度将在软件、设计、服务和精密工业等方面崛起。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通讯成本大大降低,跨国公司利用印度软件和电路集成设计然后拿到中国生产出成品,使得印度低廉实验室和中国低廉工厂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印度企业家精神与中国创造财富愿望结成天然的“伙伴关系”,两国社会文化的共性使其水到渠成。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的印中两国可以通过后顾与前瞻的纽带相互支援。

  从内部角度来看,两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国内多方面挑战。只有把增长和公允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整个社会高速增长的本钱。这就是在印度人们常说的“inclusive growth/包罗式增长”的核心所在,我在中国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中也看到它的映照。可持续增长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农业增长之上,因为印度与中国有将近1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两国的自然与地理条件,特别加上人口压力,形成对农业增长和农民繁荣的制约。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和集中精力发展增长相适应的、更加合理的就业结构。同时必须改进教育和医疗设施,发挥人才潜力与宝贵的人力资源。环境恶化和能源供应不足的挑战值得我们严正对待。中印两国可以互相寻求帮助以解决这些有关发展的复杂的国内问题。考虑到两国独特的规模、相似的发展经验、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一致的努力目标,再没有比印中合作更好的途径了。印中两国齐心合力,正像“Chindia/中印大同”的主张者(其中包括深圳大学的郁龙余教授和他的同事)所提倡的那样,我们就能为两国亿万人民创造共同繁荣。一旦两国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对消除贫困驾轻就熟,亚洲世纪的时钟就会嘀嗒运转。

  这就需要我们探讨中印两国最理想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全球世界观至关重要。所幸的是,这一方向的指南已经存在于两国关系之中。新世纪的到来,两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大力互动,双方已经有过两次国家元首互访和三次政府首脑互访,高层部长级互访则不计其数。两国关系的一大里程碑是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印时双方决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11月,具有历史性意义、高度成功的胡锦涛主席访印进一步巩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使之实质化。在胡主席访问即将结束时双方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有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十项战略。双方还签订了十三项包括经贸领域、推进和保护投资、机构联系、教育交流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合作的备忘录与议定书,为进一步多样化与深化两国关系绘制蓝图。两国双边贸易额已经从世纪之交时的10亿美增长到2006年的250亿美元。

  印中之间这种密集的双边交流应该变成在国际与地区领域中的更大合作与谅解。总的来说,印中双边关系趋向成熟,双方都对彼此利益与雄心不断增进了解。在印度,我们清楚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积极角色,也欢迎中国成为南亚地区合作联盟的观察员。同样的,正在变化的经济协作与当前国际政治现实使得印度不可避免地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她应该扮演的角色,包括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地位。印中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合作、以及为发展中国家谋求福利的程度如何将决定21世纪的发展轮廓。

  与此同时,双边关系的实质和内在力量来自我们两大民族之间的友谊。我不禁想起泰戈尔曾经说过的“已经模糊了的历史脚步仍然在我们的血液里跳动”。印度人和中国人对这句话的内涵是最理解的。无论是那佛教于公元初期到中国传播、古代那梯航重译、玄奘和菩提达摩等高僧的取经、传道,或是那民间对电影、音乐、武术的热爱,绵延两千余年的两大民族之间的友好情感是决定印中关系的基本的内容实质。正如玄奘的学术成就构成印度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样,中国至今仍然不忘鸠摩罗什对中国语言文学的贡献。时光的流逝并未抹掉这些中印友谊的建设者和使者的功绩,也确实在今天继续鼓舞着我们。根深叶茂的友好传统是我们双边关系的基础。随着通信技术的革新和知识的传播,21世纪的印中民间互动只会继续增强,预示未来的更好进展。

  沟通交往对印中两国关系发展至关重要。沟通建筑在经常交换看法与经验,沟通导致心扉与头脑的开放,使两国关系对长远的未来前途有清晰的洞察。这种沟通进程的主要部分就是要进行有关各自发展经验的对话。涉及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包括:两国对环境恶化和地球转暖如何处理、能源政策、城市扩张的挑战、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食品安全、安全饮水供应、污秽排放和清洁卫生,以及贫困阶层享受现代教育和有效医疗条件等。在多边国际场合,两国必须大力沟通以使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不会无视发展的需求,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至关重要,尤其与我们两国的农村和农业人口息息相关。

  尽管我们两国有过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今天在彼此信息上仍然存在巨大鸿沟。一成不变的旧有观念仍然在两国人民心中作怪。我们的教育机构、媒体、旅游行业、政府和商业等部门必须努力缩小这一鸿沟,尤其是两国年轻一代应该更好地知己知彼。增进印中之间旅行的便利、增加两国主要城市之间的航班以及简化签证程序手续等,都会对此有所帮助的。

  值得乐观和充满希望的是:两国政府在鼓励和推动拓宽与深化不同领域中的双边关系的同时,也集中精力于建设性地寻求解决两国之间的突出边界问题。已经进行了10轮总理特别代表的谈判,并且已经达成历史性的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从而为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边界框架铺平道路。在这些关键的谈判中,双方都强调解决问题的诚意,并希望达成能够彻底解决边界问题、塑造持久和平、友好、和平共处与合作的协议。当我们为全面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大步之际,一个公平、合理、双方均能接受的边界解决方案符合两国的利益。同时,根据1993年和1996年双方达成的确保实际控制线的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和建立信任措施的协议已经取得很好成效,促进了双方关系改善以及各个领域中扩大交往。

  经常有人问到印中之间是否是竞争性关系,是否处于“印度对中国”的状态。这种设想并不符合两国关系要合作不要竞争的真实本质。印中两国必须通力合作共建亚洲世纪。两国具有和谐发展与相互尊重的足够空间。

  印中关系之树种植于两千年前。这是一棵生命力强大的树,将随着两国的发展与进步而茁壮成长,已经结出了辉煌果实。新的千年两国关系又有了前所未有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拓展。但我们不能因为已有成就而放松努力,必须加大力度来巩固合作、深化互信、增强信心。这就是我们的共同任务。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邮政编码:100007 E-mail:niis@cass.org.cn
京ICP备050396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