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首页 > 年会
年会
站内搜索
中国亚太学会2005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和平发展环境下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作者:李素华  来源:  时间:2005-11-12
 
  2005年11月10日至12日,中国亚太学会2005年会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会议由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常熟理工学院共同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和平发展环境下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来自全国40几家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就世界经济与亚太区域合作、亚太地区政治与安全外交、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关系等三个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1.世界经济与亚太区域合作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中国主动调整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1997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主动权,2000年提出发展与东盟的长远经贸关系。尽管东亚经贸关系密切性加强,但是要象欧盟那样建立东亚共同体,需要一个过程,包括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且需要一如既往地确保东亚的和平发展环境。针对目前国际上存在的“中国威胁论”,我国强调“和平崛起”,突出“和平发展”是有深意的,这有益于于中国与周边及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发展。
  
  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优势和局限性,有专家认为,APEC对促进国际上各方面的合作可起重要的支持和辅助作用,比如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1997年APEC曾经起了集体领头作用;APEC有利于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在金融领域,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共同举办亚洲债券市场论坛,明确了现状和工作努力方向;领导人非正式会面,有助于他们做决策,有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信息共享,制订政策时有更大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增进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有助于国际上“合作”趋势,还可以相互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对建立公私伙伴关系起催化作用;PECC则配合APEC,作为APEC的智囊,在国际舞台上宣传中国,增信释疑,两岸交流,增进理解与合作,开展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总之,APEC的作用可以分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两种,而看不见的作用和成果常常意义更大,涉及成员经济体的政策导向和采取措施时的决策。
  
  APEC的局限性有,太平洋地区多样化,APEC不是一个强有力的超国家权威;政治上敏感的经济部门,如农业、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存在保护主义,克服保护主义鲜有进展;茂物目标难以在规定期限内实现;APEC的工作小组正在讨论成百个小型合作项目,协商一致的决策进程,难以确定优先项目;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实施共同标准的能力有限,进展有局限性;APEC不可能包揽全面的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的资金投入,只能鼓励个别或几个经济体联合来做;作APEC会议东道主花费高昂,经济实力差的担当不起,APEC会议宜本着节俭精神办理为好。
  
  对于世界上将形成三极经济集团的看法,有人认为除以美国为主的美洲和欧盟两极经济集团外,东亚地区形成一极经济集团,这不现实。东亚各经济体都同美国经济关系密切,难以单独成为超过同美国经济关系的一极,再加上政治关系、社会因素等多样化的状况,更难形成一极经济集团。因此,APEC在促进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方面更能起有益的作用。
  
  还有学者分析了APEC进程中期评估问题。1994年11月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了《茂物宣言》,确立了APEC成员分别于2010和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2005年11月的APEC韩国会议对APEC进程进行中期评估。通过分析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关税、非关税措施、服务贸易和投资四个领域,能够为茂物目标界定和实现提供有益帮助。从APEC进程分析,APEC成员在推进茂物目标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如茂物目标没有具体界定,依然处于理想的模糊状态;软机制与硬目标之间的矛盾,使有些成员的承诺不能兑现;APEC涉及领域越来越多,如“反恐”、安全等问题,使APEC区域经济组织的性质逐步改变,目标的多重性使APEC进程更难推进等。为了实现茂物目标进行中期评估,对APEC今后的发展与改革十分重要。
  
  2.亚太地区政治与安全、外交
  
  有学者就朝鲜半岛核问题与东北亚地区局势作了专门的论述。2005年11月,朝鲜半岛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在北京如期召开。这标志着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多边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四轮六方会谈之后,美国和朝鲜虽然在解决核问题的步骤上立场对立,但保持了接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平壤进行了正式访问;日本和朝鲜恢复了外交协商。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之后,APEC首脑非正式会议在韩国举行。借此机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韩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中国、美国、日本分别地与韩国举行首脑会晤,商讨了如何继续推动和平地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这些都表明,朝鲜半岛核问题与东北亚地区局势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在出现新的局面。
  
  由中国方面起草和各方一致确认的共同声明,确定了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需要并行地把握的三个方向,即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实现朝鲜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正常化、促进对朝鲜的经济合作;指出了随着解决核问题的进程取得进展,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探讨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问题,将正式地提上议事日程。这意味着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进程,将在安全、国际关系和经济等领域,对东北亚地区带来深刻影响。
  
  在安全领域,随着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多边进程逐步深入,核问题这一热点本身将逐渐降温,这将有利于减小东北亚地区出现连锁性核扩散的危险性。同时,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将会提高,使得将朝鲜停战机制转化为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讨论加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努力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是,美国还会逐渐突出朝鲜的导弹和常规军备问题,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难以迅速缓和。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日本的军事大国化、韩国的国防自主化,以及美国调整东北亚地区驻军的努力将更加突出。台湾问题可能会成为主要的焦点,美国联手日本遏制中国大陆的企图将更加表面化。另一方面,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使得人权状况、毒品走私等问题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关注中占有越来越大的分量。在国际关系领域,2000年6月以来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的和解合作进程,已经松动了东北亚地区残存的冷战结构内核。朝鲜与美国和日本最终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将最终消除东北亚地区的冷战残余,从而带来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然而,这种变化与其说是结果,不如说是已经开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多边进程,已经给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来一些值得研究的新特点。在经济合作领域,六方承诺,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中、日、韩、俄、美表示,愿向朝提供能源援助。韩方重申其2005年7月12日提出的有关向朝提供200万千瓦电力援助的方案。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普遍兴起的民族主义与中日韩合作,从不同侧面综合性地影响和平地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进程。朝鲜半岛核问题重新突出本身,就是美国针对东北亚地区国家,尤其是中国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而采取行动的结果。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之所以能够形成、存续和发展,实际上是由于美国和东北亚各国的民族主义具有吻合与可协调之处,并且还处在可调控的动态平衡之中。
  
  还有学者从政治、安全与外交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的因素。学者们认为,尽管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发展很快,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制约因素。
  
  关于美国的影响,多数人认为,美国是东盟重要的战略伙伴,一度还是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投资国、援助国。美国现在非常担心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增加。虽然“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名随意干涉他国事务,使东南亚国家有烦言,但是东南亚国家希望美军留驻亚太地区,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制约其他大国在东南亚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希望东南亚在对付中国崛起等问题上站在它这一边。因此,美国因素对东南亚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有影响,考虑到美国的压力,东盟难以全面发展对华安全关系,特别是防务合作。
  
  关于日本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日本与东盟有着“特殊关系”,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投资国、援助国,在该地区有仅次于美国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日本在东南亚经营多年,东盟的经济发展是由日本带动的,东盟欠发达国家从日本得到很多援助资金。中国才发展起来,带动东盟经济发展的作用刚开始显现,因此很难说中、日之间谁对东盟更重要。因此,中日关系的恶化使东南亚国家感到不安。
  
  关于“中国威胁论”,一些学者认为,在东南亚有市场。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威胁已基本消失,但中国经济威胁论在过去5年中抬头。东南亚担心外资继续涌向中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竞争力,担心中国商品控制东盟市场,担心东盟成为中国的原料供应地,减退工业化。
  
  关于台湾问题,一些人认为,东南亚国家采取的是一种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搞平衡的实用主义政策。它们既不想在政治上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又想通过发展与台湾的经贸关系获取实惠;既看好中国大陆的市场,又看好台湾的投资,想利用与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来发展本国经济。从这种实用主义的考虑出发,东南亚国家在台湾问题上有时突破对中国的承诺,使双边关系受到影响。
  
  关于南海争端,学者们指出,一些东盟国家坚持认为南海争端是与中国发展关系的一个障碍。中国提出的“搁置主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是推迟了相关的讨论和谈判,而“等到时机成熟后”才讨论南海主权问题,担心中国实力强大后用武力解决南海主权问题。有的东盟国家担心中国提出资源按人口比例分享,比如,中、菲、越三国现在南海联合勘探石油,东盟担心届时中国提出按人口比例来分享石油。
  
  3.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关系
  
  在亚太地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学者们认为,中美之间利益日益密切,中美需要对对方的要求做出回应,合作解决问题。
  
  学者们指出,人民币汇率是中美之间一个现实而敏感的问题。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从2002年起开始逐渐升温,2003年以后该问题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美国政府官员,包括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财政部长斯诺,以及总统布什都公开表示,希望人民币升值。但是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间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在经济领域最起作用的是结构和相互关系,从总体上说,中国对美国的依赖都要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但同时,中国也日益成为美国扩大出口和开拓海外市场的对象国,中国成为了美国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近几年美国对华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美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有可能超过墨西哥,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也发展迅速。相互依赖使美国和中国都得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保证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脆弱的相互依赖使美国政府的态度与强硬的国会有所不同。
  
  一些学者指出,经贸关系正在成为中美主要关系之一,经贸关系的矛盾逐渐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中美经贸关系的摩擦主要有,贸易不平衡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知识产权问题、资源问题等。经贸关系矛盾的实质是国家利益问题,美国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力量崛起,或这种崛起不能损害美国利益。同时,中美经贸关系也有很强的地区因素。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对美“迂回”出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汇支付能力正在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美经贸关系稳定有利于亚洲经济稳定,亚洲经济合作有助于稳定中美经贸关系。
  
  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正在出现新的形势。学者们认为,目前,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总体良好,今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经贸协议,这标志着中国和南亚国家关系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也存在某些影响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有的学者认为,在全面发展与南亚国家关系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中印关系和中巴关系。首先,积极改善和发展与印度的关系。印度是南亚最重要的国家,我国相当多的进出口货物,特别是石油,都要经过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运输。印度将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是潜在的巨大市场。其次,继续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关系。牢固的中巴关系有利于“中印巴三角”的稳定;巴基斯坦是中国通往非洲、中东的中转站,是走向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国家,打击“三股势力”问题等都离不开与巴的合作。中国的能源问题、“一个中国”问题,以及中印关系等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合作的中巴关系。为了缓和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我们支持印度与巴基斯坦改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的同时,要继续保持和发展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好关系。
  
  会议期间,学者以新的视角对和平环境下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例如,东盟一体化,泰缅关系,周边热点问题(台湾问题)的趋势;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能源运输安全的影响,中朝经贸关系及中国对朝鲜经济的影响;东亚地区合作的前景,日本的海洋政策与中日东海争端,宗教对我国周边环境的影响,次区域经济合作等。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次学术会议选题好,议题集中,联系我国实际,讨论气氛活跃。经过讨论决定,2006年中国亚太学会年会将在湖南召开,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邮政编码:100007 E-mail:niis@cass.org.cn
京ICP备05039652号